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 要】本文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对云南省1978-2010年三大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这种均衡关系具有反向修正机制;其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长期正向效应,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则一直比较稳定,而经济增长对第一、三产业有着显著的长期正向效应,对第二产业则体现为显著的短期正向效应。因此,云南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互馈关系,这种互馈关系具有不对称性。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脉冲响应 一、问题的提出
云南省在过去30多年经济改革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三大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十一五”的发展,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层次也已越过“一、二、三”、“二、一、三”的低级状态,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但横向比较起来,云南省产业发展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2009年中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是10.3:46.3:43.4,云南省为17.30:41.86:40.84,云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全国水平7个百分点,而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则分别低于全国水平4.44个百分点和2.56个百分点,与现代产业结构的“三、二、一”模式相差甚远。而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和“十二五”期间“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一口号的提出,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应对产业结构问题对云南省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并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制定新的产业结构就成为当前云南省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云南省产业结构演变与其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其产业结构今后的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二、变量描述与数据分析 (一)变量描述
本文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三大产业与其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的数据为云南省1978—2010年的年度数据,所有原始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年鉴2011》。在变量的选取上,用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y)来度量其经济发展水平,用最一般意义上的云南省历年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占云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x1、x2、x3)来衡量其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对数据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处理:第一,用价格指数(1978=100)对所用数据进行平减和修正,以此来消除价格因素对各变量的影响。第二,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变换后的变量用ly、lx1、lx2、lx3表示。 (二)数据分析
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本文采用dickey和fuller提出的adf方法对ly、lx1、lx2和lx3进行单位根检验,同时依据各变量检验方程中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的系数显著性来判断方程设定的合理
性,滞后阶数的选择是基于aic确定,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三个变量都是是非平稳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记为i(1),基于此我们可以行下面的实证分析。 三、云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var模型的建立与johansen协整检验
为了进行后面一系列实证分析,必须首先构建var模型。根据aic准则,同时考虑到样本容量问题来进行滞后阶数的选择,经检验最佳滞后期为3。从ar根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模型对应的所有根的值均小于1,所以建立的模型是稳定的;对残差项进行的检验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方程的回归残差项均满足正态性,不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现象,且所建模型的四个方程拟合优度较高,都达到了0.99以上,即模型的统计性质良好,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的依据。在var模型结果的基础上,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变量进行检验,以判别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对初始数据的形态分析,确定协整方程中无截距项,但有趋势项,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为:
ecm=ly-0. 24lx1-0.41lx2-0.35lx3-0.01trend
对序列ecm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已经是平稳序列,并且取值在0附件上下波动,验证了协整关系是正确的。由此可得,在云南省的经济增长中,对经济拉动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 (二)误差修正模型
建立在协整理论基础上的误差修正模型把表示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项作为解释变量放进模型中,描述了对均衡偏离的一种长期调节,是长短期结合具有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种经验模型。满足自相关性检验、异方差检验和正态性检验要求的该模型结果所示,四个误差修正系数均为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了对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的短期偏离会通过误差校正机制得到修正,从而保证了云南省三次产业和其经济发展之间协整关系的稳定性。 (三)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更具体的展现变量间的动态关系,下面将利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它们的动态特征。图1和图2是基于var(3)模型采用正交化方法和cholesk分解技术模拟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中的横轴表示新息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单位:年),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值,两侧的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在模型中将新息冲击作用的滞后期设定为10年。
由图1可知,云南省gdp对来自其三次产业的新息冲击,其响应路径表现为:
云南省gdp对其第一、二产业的冲击呈现出正向效应,且这种正向效应在前5年明显小于后5年,这表明云南省第一、二产业的冲击对其gdp的正向影响主要表现为一种长期效应;而云南省gdp对其第三产业的冲击也呈现出正向效应,从第1年开始直到第6年,这种正向响应持续上升,在第6年到达最高值,此后云南省gdp对
其第三产业冲击的正向效应开始缓慢平稳回落,但还是保持一个较高的正向响应水平(大致趋于0.05),即第三产业对gdp的正向影响比较平稳,在短期和长期差异不大。
由图2可知,云南省三次产业对来自其gdp的新息冲击,其响应路径表现为:云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对其gdp的冲击均呈现出正向效应,虽然三次产业的正向效应从一开始都有小幅波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态势,第一产业和(下转第188页)(上接第186页)第三产业的正向效应增长幅度较大,而第二产业的正向效应增长幅度较小。总体而言,云南省gdp在短期对其第二产业的正向冲击效应较明显,在长期则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正向冲击效应比较大。 四、实证结论与建议 (一)实证结论
1.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三次产业对云南省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且目前云南省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这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经验是相符合的,说明目前云南省已迈进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也从侧面反映了云南省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因此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此外,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修正系数均为负数,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保证了变量间协整关系的稳定性。
2.通过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发现云南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
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这说明云南省目前是结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在于结构而非总量。一方面,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促进了经济增长,表现为云南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其经济增长有较明显的长期正向效应,而第三产业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虽有微小波动但整体影响相对平稳,且这种正向影响效应比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影响效应更有潜力;另一方面,云南省经济增长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表现为云南省经济增长对其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有较明显的长期正向效应和对其第二产业有较明显的短期正向效应。 (二)建议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产业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方面云南省要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方向,通过引导、倾斜、集约投入,形成“市场牵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链条发展思路,另一方面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依托优势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积极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进程。云南省要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把壮大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延长产业链,建设产业群,发挥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工业结构的中心环节,使第二产业完成发展方式从资源型到集约性的转变。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优化升级。云南省要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因地制宜地打造更多具有云南特色的服务业品牌,提升服务业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来提升第三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4.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云南省应当以建立创新型省份为导向,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实力,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21-42.
[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1-178.
[3]郭克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与高效发展[j].财贸经济,2000(10):51-56.
[4]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5]罗宏翔,赵果庆.云南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学术探索,2012(2):70-76.
作者简介:张东阳(1987-),男,河南南阳人,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
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