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来源:测品娱乐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新兴学科的迅速发展,人们越发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然而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中西方在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差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80后价值观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差异性,以便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0年3月间,白岩松在耶鲁大学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的演讲轰动一时。他那朴实的言语、感人的奋斗史充分反映出跨文化交际这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文化,不知从何时起已经成为最时尚的字眼。20世纪中叶,两位美国人类学家,即Alfred 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 总结至少有1种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1]。而现在如果你在谷歌网站上输入“cross culture”一词,就会出现高达7 500万个字条[2]。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随着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也显现出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因此,对比中西方在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差异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80后价值观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深层原因,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更好地

进行国际间的交流。

一中西方语言交际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表达和交流上的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因素。我们学习英语中常遇到的中国式英语Chinglish,即受母语的干扰,生搬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而出现的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例如在早期的燕窝蜜炼枇杷膏的英语说明书中,陈皮被翻译成Chen’s Skin,干姜被翻译成Fuck The Ginger。在俗语翻译中也经常出现中国式英语,如If you want money, I have no; if you want life, I have one.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当今很红的一档综艺节目天天向上,也被娱乐地翻译为day day up。在语言习惯中,中西方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英语初学者都知道,在英国攀谈的最好的话题就是天气。大山的相声段子那句“您吃了吗?”恐怕也是国外友人到中国后最先学到的一句话。在英语国家中,常常会直呼别人的名字,不但年龄相近的人如此,年龄悬殊的人也同样以名字互相称呼。但是如果是发生在中国,直呼长辈或老师的名字,会被认为很没有礼貌。英文中的Brother和Sister在中文中却没有一个确切的词语来表达。在表达祝贺和接受赞扬的时候,中西方国家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美国人受到赞扬一般会回答Thank you,而中国人则会很谦虚的说“哪里哪里”。 中西方语言交际的差异不但是说话方式的不同,在语用含义上的差异也很显著。狗在汉语中,常常用于

表达贬义的词语,如“走狗”,“狼心狗肺”等,而西方人则常常将狗用于表达善意的褒义词,如“You are really a lucky dog.”(你真是一个幸运的人。)如果按中国式英语来理解这种句子,就会闹出很多笑话了。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语言是不可以孤立的存在的,离开了其文化内涵,就会面目全非。

二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

说到交际,人们总是先想到语言,殊不知语言知识人们交际的一个手段。除了语言这一重要工具,人们还是用许多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递各种信息。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交际学的分支越来越受到重视。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3]。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背景制约着非语言交际的内涵,也就是说同一行为动作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示不同的意义。只有了解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所代表的不同意义,才能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非语言交际又可称为身势语,在不同文化中表达不同的意义[4]。比如点头和摇头的动作,一般我们认为,点头代表肯定和同意的观点,而摇头表达的则是否定和反对的观点。但是尼泊尔人、印第安人以及爱斯基摩人则相反,“点头不算摇头算”。要做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就要了解一些说话人身势语的意义。又例如,在交谈中,英语国家的人认为交谈一定要直视对方的眼睛表达尊重,而在亚洲的许多国家则

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有些身势语则是一些国家特有的。比如在我国的广东省,当服务员为顾客倒茶的时候,很多人习惯用食指轻敲桌面几下表示感谢;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常常站在公路旁边伸出手臂大拇指向上表示想搭便车的意愿。时间观念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项重要研究部分。学者们早已注意到不同的民族对于时间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态度。人类学家Hall根据他的观察把人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遵守单时制Monochronic time的人们,一类是遵守多时制Polychronic time的人们。单时制的人们如北美、北欧、西欧等国家的人,多时制的人们如拉丁美洲、中东等国家的人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安时间表。时间观念的不同反映了来自不同国家人们的文化差异。非语言交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习惯,一定程度的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在进行跨文化行为时,我们很有必要了解非语言交际,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三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整个社会所形成的价值观也大不相同。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了研究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有必要就中西文化是否对80后的价值体系造成影响进行讨论。为此,本研究选择了中外144名80后受访者(其中中国受访者101名,其他国家受访者

43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在某些价值观上,中西方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中西方的价值观由于受各自传统文化影响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中国文化以集体价值观为中心,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倡导社会的和谐安定,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与责任;而西方文化以个人价值观为中心,强调自我意识,推崇自我价值的实现。西方国家的80后在生活方式上比较自我、随性,但是大多数

人还是能够自力更生的。很多西方年轻人从小就开始做兼职赚零花钱。有79.1%的受访者有超过两份不同工作的经验,而中国的受访者有此经验的仅为32.7%。在学业方面,只有7%的西方80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中国的80后有46.5%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因为很难或太晚则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在全球经济问题严峻的状况下,中西方年轻人都喜欢选择稳定的且有医疗等各种保险的工作。中国的80后有49.5%常常接受父母资金上的资助;同样,西方的年轻人也有27.9%的比率需要父母经常资助。在消费观念上,现代的中西方80后并无多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学制的不同以及外交方面的原因,西方国家的年轻人又更优越的条件出国旅游,开阔视野。有58.1%的西方80后去过超过五个国家,而受访者中有高达80.2%的中国80后没有出国的经历。在婚姻观方面,中国80后大多数选择25至30岁结婚,而西方的80后则大多选择了30至35岁。并且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88.4%的西方青年选择当然可以接受,而中国青年接受婚姻的仅为34.7%。在对同性恋的观念上,中国有52.5%的80后不能接受同性恋,而西方不能接受同性恋的仅为4.7%。对于房子

的观点上,59.4%的中国年轻人认为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房子,就算买不起大的,买套小户型也是一定要的,而西方年轻人有41.9%的人认为不一定非得买房,租房也是很好的选择。在对电脑和手机的依赖程度上,当代的中西方80后观点基本一致,非常需要网络和手机,甚至没有网络和手机就活不下去,而且对高科技产品的热衷也是基本一致的。在幸福指数的选项中,中西方80后基本比例一致,都认为自己过得很幸福,虽然生存压力很大,但是对未来很有信心,喜欢并热爱目前的生活,并且对另一种文化持开放、欢迎并有兴趣学习的态度。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部分,与交际的关系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价值观决定人们将如何进行交际。无论是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或是社会交往,无一不受到价值观的支配。

四中西方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差异

中西方在生活习惯上的最大差异莫过于饮食差异。西方人在饮食上比较讲究理性,特别注重营养。现在女士们减肥所参照的卡路里表,就是西方传过来的。西方的饮食仿佛只是为了生存,健康而摄入必须的营养,食物的多样性也比较缺乏。而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对于吃,显然成为了一门学问。讲究色、香、味俱全,对于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5]。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中西文化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人含蓄委婉,思维方式具有

意会性,而西方人则很直接,属于直观性。中西方在写信的表达方式上就有不同。西方人在表达这自己的意愿时比较直接,开门见山的将自己的所要求写在最前面,后面才会讲一些寒暄的客套话。而中国人则会很含蓄委婉的提要求,一般到信的末尾才是真正要谈的问题,前面都是寒暄。不同的写法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初次见面就喜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状况以表示关心,而西方人对此就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他人无权过问。如果问西方女士“How old are you?” 她们很可能会回答“It’s a secret!”西方人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年轻而富有朝气,希望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所以不喜欢提及实际的年龄。再如中国人交谈中常遇到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冒昧而不受欢迎。中国驻德国大使卢秋田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在临死以前,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德国人则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这就是德国人,喜欢做报告。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存在于中西方国家,而且存在于每一个民族之间。

一位外国友人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三个外星人因为飞船坠毁,掉落到中国的三个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北京人将外星人送去研究所解剖研究它;上海人则修建了一个外星人展览馆,引来外星人参观热潮,并大发其财;而广东人则郑重其事的请来最好的大厨,将外星人做成了美味的菜肴,大快朵颐。对外星人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中国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的生活习惯。可见随

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西方人对于我国的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些对于他国文化的深入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思维方式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人的思维方式渗透在各个领域。当自身的思维方式跟交流对象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某种冲突以后,往往很容易引起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五结语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产生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差异和冲突并不能说明哪种文化更优越,每种文化都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魅力。这些存在于各文化之间的差异无处不在,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种种障碍。城市化的发展、物质产品的流通和网络科技的提高加速了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使之成为全球各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无障碍地交流,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所以我们在学习中更有必要深入地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习俗,有效地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法)米歇尔·苏盖,马丁·维拉汝斯.他者的智慧[M].刘娟娟,张怡,孙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徐波.上海世博会人类跨文化对话[M].上海:上海锦绣文

章出版社,2010.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

[5] 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