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1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四、作业 P8—9/5—9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两名学生板演。(画出顺序线)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四、作业
P14—15/2、3、5—7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1)100+0=(2)0+568=(3)0×78=(4)154-0=(5)0÷23=(6)128-128=
3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7)0÷76=(8)235+0=(9)99-0=(10)49-49=(11)0+319=(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作业 P15—16/8—13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 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三、练习: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
4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四、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º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º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 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练习: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5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 二、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描述行走路线
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6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在起点的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三、开放题:公园游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a+b)+c=a+(b+c)
7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 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8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练习本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计算:480+325+75 325+480+75 二、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9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④字母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五、作业:P37/2—4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10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 25+15)×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11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学生举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 138×100 100- ×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 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计算102×24 3001×84=□×84+□×84 示:9×37+9×63 92×203=92×(200+□)
12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92×200+92×□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1)9×37+9×63 (2)9×37+9×63 =9×(37+63) = 333+567 =900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 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作业:P38/6—8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 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13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小组内交流。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汇报:
(1)1035-235-497 (2)1035-(497+235) 1035-497-235
(1) 1035-497-203 (2)1035-(497+203) 1035-203-497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14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4、P47/6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新授
1.观察图(一)中的条件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全班交流。
2.观察图(二)的条件问题。 小组讨论。 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P42/5—7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 )×( ) 24=( )×( ) 30=( )×( ) 36=( )×( )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15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3)12×25 =25×(3×4) =12×(100÷4) =(25×4)×3 =12×100÷4 =100×3=1200÷4 =300(元)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4、5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汇报:
(1)31×2+30×2+26 (2)7×21+1
=147+1 =(31+30)×2+26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16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148(天)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课时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 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17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第二课时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18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 )个0.1 0.07里面有( )个0.01 4个( )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19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3.50元。师:是多少钱? 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20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三、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 (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 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
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 12.2 12.02 102.0200 102.02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3.判断题。(打“√”,错的打“×”)
(1)0.080=0.8( ) (2)4.01=4.100( ) (3)6角=0.60元( )(4)30=30.00( )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
(1)3.09 0.300 1.8000 5.00 (2)0.0004 12.002 60.06 500 (3)0.090 12.00001 0.50605060 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 5.(1)改写。
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 20.1 4 4.800 50.00 1.60 50 10.010 16.0 4.0 4.8
要求学生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
21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五、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 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策略一: 4.9元=4元9角 5.1元=5元1角 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 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策略三: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三、拓展运用。 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22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第五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1、改变数字的顺序。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有几种办法?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 (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 小组合作:
1、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 反馈: (一)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左移 68.32~ 6.832 : 缩小。 点左移 68.32~ 0.6832 : 缩小。 (二)
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 评价一下哪组写得好?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 右移 扩大
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 左移、右移 ~ 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 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 原数扩大、 原数缩小、
23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2、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 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 0.09、0.9、9、
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
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 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
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借助什么单位研究? 米
各组有这样一组等式和刚才填写在数位表下的数两种学具,请你们组选择一种学具 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点左移? 反馈:
1、填空 0.005米=( 5 )毫米 0.05米=( 50 )毫米 0.5米=( 500 )毫米 5米=( 5000 )毫米 反馈:
右移一位~扩大10倍 50毫米是5毫米的10倍 右移两位~扩大100倍 5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右移三位~扩大1000倍 50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 右移 扩大 1/10 一位 10倍 1/100 两位 100倍 1/1000 三位 1000倍 有用数位表研究的吗?
演示说明:当小数点右移一位时原数数字所在位置都向左移一位,所以原小数扩大10倍。 他们组用数位表不仅发现规律还说明了原因。
能说说我们用计数单位和计量单位两种学过的知识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倍数。 三、巩练: 1、填表
原数分别扩大10倍扩大100倍缩小到它的1/10和缩小到它的1/100 47.28 11.2 2、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3、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24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4、观察三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吗? 3.8 38 0.038
第六课时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 )秒 1平方米= ( )平方分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 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0.95米=( )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25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 )米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 )吨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 )分米=1.5米 ( )千克=4.08吨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 )362厘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厘米( )5.3米 4、72页10题
第七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的信息,你收集到了吗?(此处安排收集资料。这样做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生:汇报,教师按准确数和近似数把学生提供的信息中的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
师:谁注意到了老师为什么把同学提供的这些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呢?(生通过观察回答)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必说出小数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生汇报和小数近似数有关的信息。)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感受呢?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
26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986534 5874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5≈32万 47□05≈47万
[以上复习内容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如豆豆的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 你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进似数的?
师: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生:自己练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争议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汇报。 生:(1)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思维过程,并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2)保留一位小数,有争议吗?找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近似数是1.0还是1。教师出示线段图,看一看给学生带来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1.0之间,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师:总结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同学们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部分应怎样思考,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请同学们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你能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就是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求课前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小数的近似数。(保留到十分位) (4)小结:
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标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练习
(1)师:最后一个信息谁提供的,你能把这个信息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生评价(改后的信息叙述也要准确)。
学生自己修改自己手中的信息,汇报后,再同桌之间交流。
(2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小数的信息,这些信息能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述吗?能请你表示出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教师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
27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4)出示食物的价格,判断小明带12元钱够吗?学生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理由。 (5)出示租车说明,判断租多少辆车去出游?
师:看来我们不仅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还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第八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将下面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 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472000千米。 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以个为单位数写成以万位单位的数 不同点:整万的数可以直接改写成一万位单位的数
不是整万的数先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二、新课:
1像这样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位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2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 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 小组研究:
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说明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 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 4练习:
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2、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第九课时 整理与复习
28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难点、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小数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二、复习小数的意义
1、做期末复习第8题(1)、(2)、(3)。
(1)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说一说0.5、0.023的意义。 (2)说一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问: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表示几分之几的数?
2、(1)在小数里,小数部分最高位是哪一位?从小数点起,向右依次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计数单位是什么? (2)填空。
0.1里面有( )个0.01。 10个0.001是( )。 10个0.1是( )。 0.1里有( )个0.01。 三、复习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1、练习。
(1)把下面小数化简。 4.700 16.0100 8.7100 14.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写成两位小数。 4.2 13.1 21
①学生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②问:做题时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2、做期末复习第9题,第1竖行两题。 (1)学生在书上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3、做期末复习第10题。
(1)先把这些数排列起来,找出最大、最小数,并和其他数一起,写好序号。 0.1 0.012 0.102 0.12 0.021 (2)按要求从小到大排列。
四、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做期末复习第8题(4)、(5)。
(1)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
问: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 (2)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练习。
(1)把1.8扩大100倍是( )。( )扩大1000倍是6.21。 (2)把( )缩小100倍是0.021。( )缩小1000倍是6.21。 五、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的改写 1、把下面小数精确到百分位。
29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0.834 2.786 3.5 (1)学生做,指名板演。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486700 521000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 460000000 7160000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说一说怎样把一个较大数改写 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67100 209500
(1)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
(2)比较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什么? 4、做期末复习第9题剩下的两题。 (1)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再在后面添上“万”字或“亿”字,反过来,一个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改写成原来的整数,只要把它扩大1万倍或1亿倍就可以了。 5、做期末复习第11题。 学生在书上做,并说明理由。 六、全课总结
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第五单元 三角形
第一课时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 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30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 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2]三角形表示法;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 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31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32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1)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3) 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4)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33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
教学用具 :每个学生准备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2.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3.如图,已知∠1=35°,∠2=75°,求∠3的度数。 二、教学新课
1.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有几个角?老师指出:三角形的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板书:内角)
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3.以小组为单位先画4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利用手中的工具分别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 4.指名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5.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我们一定能弄清这个问题的。
34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6.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 提示学生,可以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了。
7.请拿出桌上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想一想,怎样折可以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试一试。
8.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9.拿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试试看,折的方法一样。再拿钝角三角形折折看,你发现了什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10.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为什么?(能,因为这三种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11.老师板书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2.一个三角形中如果知道了两个内角的度数,你能求出另一个角是多少度吗?怎样求? 13.出示教材85页做一做。让学生试做。 14.指名汇报怎样列式计算的。两种方法均可。 ∠2=180°-140°-25°=15° ∠2=180°(140°+25°)=15° 三、巩固练习 1.88页第9题 2、88页第10题
①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两底角相等) ②列式计算 180°-70°-70°=40°或 180°-(70°×2)=40° 2.88页第10题
①连接长方形、正方形一组对角顶点,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两个什么图形? ②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三角形呢? 四、 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图形的拼组 1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让学生明确:
(1)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 (3)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35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4) 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5)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2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
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1.小数加法和减法 2.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3.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95-97页例1、例2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探索用竖式计算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对齐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对齐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287+345 680-345 25+476 500-456
计算后,请学生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注意什么。
(2)口算
0.23+0.54 0.3+0.14 0.78-0.23 0.3-0.15
二.探索新知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36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1)出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景图,并出示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将牌榜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格里有哪几个国家?获奖的情况?从中你想了解什么问题?使学生回味雅典运动会中我国运动员创造辉煌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2)再出示父子两人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过程,中国与加拿大运动员在第一、第二轮动作后的得分情况,及父子对话的内容:“第一轮中国对领先3.6分”、“中国对两轮的总成绩是111.60分”、“现在领先12.6分”„„引出小数的加减法。
2. 给学生自主计算与交流,突出算理和算法
(1)根据父子的对话内容“第一轮中国对领先3.6分”“差距不到4分”。让小组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列式计算,突出竖式计算,算后说一说是怎样算?
列竖式:突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计算:突出退位的过程。
竖式中的结果3.60与3.6的区别:突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结果化简。
(2)根据父子的对话内容“中国对两轮的总成绩是111.60分”、“现在领先12.6分”。让学生列竖式计算,算后说一说是怎样算?
突出算法多样化:
方法一: 53.40 49.80 111.60
+58.20 +49.2 - 99.00
111.60 99.00 12.60
方法二:
53.40 58.20 3.6
- 49.80 - 49.20 + 9.0
3.60 9.00 1 2.6
讨论先择最优化,及12.60与12.6突出小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3. 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37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1)小数点要对齐就是使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2)如果得数的的末尾有0,就应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0去掉,使小数的书写简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 第1、3题。2、教材练习十六 第1—8题。
四.课堂总结
小数的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例3及第101页练习。
教学目标:1、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懂得使用计算器进行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3、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会运用整数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口算:
2.5+3.5= 6.8-4.9= 2-0.3= 5.2+2.41= 4.3+1.85=
1.5+1.8= 15.2-2.1= 4. 2-2.4= 4-1.9= 2+0.48=
2、 下面各题能用简便计算就用简便计算。
800-138-162 487-61-187 868-52-48
二、探索新知:
1、 学习例3:课件出示例3图。
师:仔细观察一下,说一说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38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2、 师: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吗?
3、 集体交流:(说一说每种算法背后的思路)
方法一: 方法二:
165+80.7+99.4 165+80.7+99.4
=245.7+99.4 =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米)
师可提醒学生用计算器试一试,检查一下计算是否正确。
4、师小结: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我们可以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
1、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十七中的第1、2题。
同桌互相订正,看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2、 完成第3、4题。教师注意帮助后进生。
四、全课总结:谈谈本节课你学到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运算定律在小数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
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 口算:
39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0.34+0.45= 0.57+0.9= 3.8+0.12= 1.3-0.7=
8-4.6= 0.6-0.37= 3.9+4.08= 0.71+6.3=
0.385+0.36= 1.29+3.7+0.71=
说一说1.29+3.7+0.71=你用什么方法能算得又对又快。
2、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 67+495+33=67+□+495 (2)(138+175)+25=□+(□+□)
二、 探究新知:
1.师:昨天体育课中50米跑步测试谁的成绩最好?前四名同学是谁?他们的成绩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师把这些成绩填写在表格中。
2.师:如果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
几种计算方法:
3.学生思考完成,再在四人小组内讨论、比较,谁的方法最好。
4.师小结: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 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2.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1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3.完成第4题。
先让学生完成,在做练习中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解答的又对又快,完成后讨论交流,说一说你找到的方法。
四、 全课总结:
第七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40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
识
解
决
较
简
单
的
生
活
中
的
数
学
问
题
。
统 计(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08页—109页
教学目标: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了解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3.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复习辅垫
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00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页统计表)。
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第108页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 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
这幅统计图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41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二、
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 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 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 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2、指导学生看图
问:从这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1、归纳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请你说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小明为了表示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中第112页第1题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出示图)
(1)指导学生看图。 (2)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 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
统 计(二)
42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08页—109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了解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学会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教学重点:会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妈妈为陈东记录从出身到10岁的身高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从统计图里发现什么 ?
思考:陈东从出身到10岁身高有怎样的变化?
有什么办法能清楚的看出来?
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能清楚看出物体的增减变化。
二.自主探究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1.根据统计表的数据通过描点、连线完成课本第110页统计图。完成后,说说制作的方法。
2.根据统计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陈东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
(3)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
(4)对照陈东的身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巩固新制知
1.完成课本的第111页“做一做”。 2. 练习十九第2-9题。
四.课堂总结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43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 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117、118页中例1、例2。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两端都要植树或两端都不植树)的思想方法。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用画线段图或者是示意图的方式来帮助思考解决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准备题:
1、出示准备题: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先让学生想一想,再让同桌同学学相互讨论,学生大多得出:20÷5
3、师引导学生想:怎样检验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的方式来帮助思考,你能试一试吗?
师出示线段图:
问: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会出现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如果这条线段就是一条小路,平均分成4份,两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树?
小组讨论,再理解。
4、小结: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树都比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正好与间隔点的个
44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数相同。
师:现在你能解决下面这道题吗?
二、 自主探究,解决新知:
1.出示例1:
2.学生思考后,先在小组内相互讨论,集体交流。
3.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出示例2:(1)先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汇报。
(2)讨论:60÷3=20 20+1=21这样做对吗 ?
(3)经学生讨论后得到:小路的两端是大象馆和猩猩馆,所以两端都不栽树时,植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少1,应该是20-1=19。
6、小结:在一条线段上栽树,当两端都不栽树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
三、 巩固练习:
1、完成第117页的“做一做”。
给后进生提示:一共种了36棵树,那么就有35个间隔,一个间隔6米,总长是多少呢?
2、完成第119页的“做一做”第1、2题。
(1)第1题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2)第2题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习惯。
3、完成练习二十中第1、2、3、4题。
四、 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 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120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关于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45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关于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围棋盘,引导学生观察每边都可以摆放19个棋子。
2.问:围棋盘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3.让学生利用围棋盘学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先思考,再让讨论汇报。
方法一:19×4=76 方法二:直接点数出72个
方法三:18×4=76 方法四:19×2+17×2=72
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会发现用19×4计算的话,在围棋盘最外层四个角上的棋子就重复计算了,应改为19×4-4。
1.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见一些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今天就用我们所学过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身边的一些有趣的问题。
二、 巩固练习:
1、 完成“做一做”中3题。
(1)第1题是例3的逆向思考问题。 (2)与例3解决方法相同。
(3)让学生在解题中理解求最外层的人数与求整个方阵的总人数不同,求整个方阵的总人数可以直接用乘法来求出。
2.完成练习二十第4、5、6、7题。
可以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完成,最后集体交流。
三、 全课总结:
期 末 总 复 习
总复习主要内容: 小数,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空间与图形,统计四部分。
46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总复习的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的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总复习
复习内容:小数。
复习目标:进一步复习巩固小数的知识,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感。
复习重难点:本单元的主要部分及学生平时掌握不足的地方。
一.让学生回忆本学期学过哪些小数的知识,自己整理,提出存在的问题。
二.再集中复习小数的认识
1.小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
a.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每份各表示什么?(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
b.说出2.54米 0.02米 6.52元 12.03元的含义。
c.由3个百分之一、 2个1,其余都是0组成的数。
(2)复习小数数位顺序表。
(3)读数写数(让学生说读写法)
读数:143.05 0.059 430.03
写数:零点零 三百点八零二 四点零八
(4) 小数的性质及大小比较
a.复习概念. b.化简:0.800 104.0900
c.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个数写成三位小数.
0.5 4.09 5
d .比较小数的大小
47
凯里市官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吴国华
6.35和6.53 4.732和4.78 0.358和0.53
4.03 4.4 4.404 4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5)小数点位置移动
a.复习概念
b.把8.75改成下面的数,它的大小各有什么变化?
87.5 0.875 875 0.0875
c.把3.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是( ),再向左移二位是( ).
d.把0.04扩大到它的( )倍是40.
e.把53缩小为原来的( )是0.053.
(6)单位化法
5350米=( )千米 87克=( )千克 118分米=( )米 4吨5千克=( )吨 3元5角=( )角 1米31厘米=( )米
(7)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a.复习概念 b.改写并保留两位小数(用亿作单位)205000000000(用亿作单位) 12500420(用万作单位)
c.精确到百分位:72.0445 d.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 4.39467
2.小数加减法
a.小数加减应注意的问题。 b.口算中易错的题
c.把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 d.用小数计算:10千克-3千克700克
5千米800米+3千米50米
3.完成作业。
1.课本第125页1、2 第128页1-5 2.练习
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