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的教与就业的关系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从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高等教育的战略和战术的转变,关系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繁荣发展,涉及到高等教育办学方向的确定、办学理念的更新、办学模式的变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革新和培养途径多样等问题.就业难度的增加,高等教育受到人们的质疑。本文通过高等教育中的教的目标和作用,以及推经教育的改革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高等教育中的教与就业的联系,如何通过高等教育中的教来增加就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阐述的。
关键词:目标 改革 关系 途径
作为即将从十几年一直生活的象牙塔走向未知的社会,去为了自己、父母和社会的期望而奋斗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校在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教师“教”的永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新的理论和知识不断的涌入,要想提高就业的机会,就要不停的学习,摆脱旧的知识观念。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中的教要不断更新,然而,教的主体是教师,从而教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新知识、新理论,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高等教育中的教正是为这些人才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每年都给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成千上万的精英。
但是现实和理想差距是很大的,现今社会大学生失业的人数一年一年的增长,工作越来越难找,毕业就是失业。然而,就业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一方面众多的工作无法雇佣到胜任的人,高端人才薪金直线上涨;另一方面,大量普通劳动者就业困难、收入增长缓慢,大学生失业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动力的知识与技能和胜任就业岗
位需要的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解决这样的问题一定意义上有赖于高等教育中“教”,高等教育在“教”学生的能力构成、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实中,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在有意无意中还被当成公共问题受到关注。在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对社会影响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高等教育作为调节就业的工具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不仅是解决就业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大学毕业生长期面临就业困境,则会反过来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阻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教师通过教的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学生施加影响,在“教”的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育
观念,加大教育教改革力度,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实施“教”的主力军。一所高校如果没有一支卓越的师资队伍,强大的教师阵容,没有一批名师、学者,难以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因此,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统一的两方面,缺一不可。教师要掌握并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前沿,要善于运用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引导和塑造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要行为者,是学习的主体。现代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决不是要脱离教师的教,相反,更加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教师可以指
导与帮助学生选择学习课程;二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三是课程主讲人仍然是教师,但教师的注意力可以更多地集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必须明确,教与学的互动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实现。教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教师的天职。但是现代教育观念更加强调的是“学习的”,不论是教书者还是学习者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自身不仅要有一个终身学习的任务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生切磋,弦歌互答。而学习是为了实现人生目标,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为此,教师要教好书,就必须认真教学,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成材。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带有明显的“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功利性,并非真正从市场需求出发,发展速度过快、过于仓促,主要表现为:首先,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惊人。自1999年我国作出高校扩招决定后,当年即扩招47%,以后平均每年的扩招规模都超过30%。到2002年底,我国各高等教育在校生已1,600万人,绝对数量上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而这样的“成果”,美国却用了2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堪称壮举。然而,在入学率增长的同时,我国就业市场的培育和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就业岗位的增长赶不上高校入学率的增长,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改观,反而进一步扩大,客观上引发了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其次,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决策施行过于仓促。1999年从决定扩招到召开部署扩招会议,再到计划落实,仅用了20多天,可见其仓促。决策的仓促执行导致许多高校从师资到设备,从硬件到软件均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教学与实践需求。
高校应积极引导毕业生脚踏实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及消除就业时的矛盾心理,树立与
市场经济、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尽早就业,在工作岗位上获取经验。同时,帮助毕业生了解和发掘自己的兴趣及特长,合理规划未来,培养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变革的能力,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使其逐渐在市场中寻找到适合的位置。缺乏工作经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遭遇困难的一个共同原因,因而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是制度安排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首先,改变过去封闭办学的状况,增强办学的开放性,逐渐落实高等学校的自主权,使高校能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改革高等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针对学校实际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广泛地吸收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意见和看法,对相应的学科和专业结构进行合理的改革和调整。如此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好的竞争力,才能在社会中有“用武之地”,从而使教育与就业之间趋于协调;其次,努力形成办学特色。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是多种规格的劳动力,而从我国的高等教育来看,各个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都缺乏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恰当定位,培养模式趋同,造成毕业生难以符合市场需求,或是就业后非常容易被他人取代。因此,各高校应依据各自教育资源和学科优势,形成办学特色;再次,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保证毕业生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需要高校的自身努力。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和效果评估体系,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保证教学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
大学生到各个行业工作,用自己的才能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动,提升行业的内涵,并为更多的大学生求职、创业提供空间。可现实却不如人意,一些大学生干的就是与普通工人一样的活,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更没有把大学中老师“教”的知识用到工作中。这就应了社会人才高消费的担忧:研究生干本科生就可干的活,本科生干大专生干的,甚至高中毕业生就可胜任的工作。大学生感到前途迷茫,有了大学生加盟的行业也没有提高服务水平。
高等教育中的教与就业有一定的关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注重教的实践性、功能性、应用性,会带动就业的提高。要想真正解决就业的问题,不但事关学校的教育,还要有社会的帮助,共同为高等教育中的教和就业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这就需要高等教育运用调节途径来增加就业率,以就业为中心,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在人力资源成为发展的第一要素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面对大学生就业这一难题,借鉴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避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成功经验,我们需要、社会、高校共同参与,全面协调,以大学生就业为中心,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一)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高等院校区分为研究型大学、省级的或者地区性的大学、专业学院、职业学院和虚拟大学与远程教育五种类型。旧1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合理设置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国家主管教育部门应从全局出发,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历史传统、学科优势、教育资源等情况,对高校的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及发展规划进行。引导高校立足实际,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强化特色教育,在重视精英教育的同时,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以社会适用为目标的大众教育,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重视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保证毕业生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需要高校自身努力。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新教师要进行授课技能培训;教授专业课的教师要参加相应的工作锻炼,增加实践经验;有经验、有水平的高职称教师要上讲台授课。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定期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监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虽然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是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一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一定会得到解决 .
就
业
指
导
期
末
作
业
系:新联学院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学 号:0909174042
姓 名:李 红 梅 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