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的科学内涵
李合敏
强调思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思想与实事求是并提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表述,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理论的重大发展。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打破人们思想观念的僵化半僵化状态,纠正“两个凡是”和“左”的错误,引导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轨道,他不仅强调“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思想。只有思想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而且深刻揭示了思想的科学内涵:“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些论述表明,思想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中出来,使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即实事求是,真正解决问题特别是要解决新问题,从而不断地推进我们的事业。深刻认识关于思想科学内涵的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而且有助于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进一步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一、思想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而绝不能丢掉“老祖宗”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具有高度的性、客观的实践性、严格的科学性和英明的预见性。它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统领一切工作的灵魂和根本。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但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仅迥异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而且不同于我国民主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世界形势变化剧烈,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经典作家们没有也不可能为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提供现成的具体的答案。正如所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新的实践。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因此,我们在思想中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即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主义,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不能不顾我国国情、脱离我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采取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态度,而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行,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国情、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走自己的路,并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自觉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是思想必要的主观前提。所谓习惯势力,就是从过去遗留下来的人们习以为常,因而认为天经地义的一些传统和习俗。所批评的习惯势力主要包括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和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其表现形式如“绝对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论资排辈”、“个人迷信”、“权力过分集中”、“一言堂”、“不负责任”、“不关心群众疾苦”等。所谓主观偏见,就是用固定的观念和成见去看人、论物和做事,也就是用固定不变的条条、框框和本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突出表现是长期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极左的主观偏见,总认为“左”比右好,宁“左”勿右,习惯于按“左”的框框而不能从实际出发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思想禁锢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之中,必然造成思想僵化。因此,要消除思想僵化,就必须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否则,就不可能正真正思想。
在看来,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不仅是指要打破林彪、“四人帮”极左思想的禁锢、“两个凡是”的框框、苏联模式的束缚,而且还要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他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所以,“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思想,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 对此,更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指出,思想、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而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在中国,要真建议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他还进一步把思想与创新联系起来,强调创新就要不断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的束缚中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就是要“真正仔细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地想办法使我们的步伐快一些,使生产力发展快一些,使国民收入增加快一些,把领导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在重大转折时期,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不断思想,深入研究各方面的新情况和新的历史条件,使自己的思想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发展,才能根据新的情况和历史条件提出新的任务、新的方针、新的方法,以解决新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探索。”这就更要求我们不能坐在论道,而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押主观能动性,发挥思维的创造性,思想,开动脑筋,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总结新经验,指导新实践,开辟新道路。正因为如此,十分环节动人民群众脑筋的工作。他说:“不但、、地委、县委、公社,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思想,开动脑筋想问
题、办事情。”他更是身体力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形成了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理论科学体系,第一次比较系地初步 解决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四、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也是他反复强调的思想的真谛。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不仅在实践中为我们树立了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而且在理论上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了思想与实事求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首先,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所取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能够反映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现,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创造性地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倘若认识上禁区重要,思想上凝固僵化,教条主义盛行,就不可能正确地研究和把握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做到实事求是。只有思想,排除认识的障碍,冲破思想的牢笼,才能排除主观上对实事求是的干扰和障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目的和基本原则。思想,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是要为我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盲目空想、信口开河。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虽曾号召人们破除迷信、思想,但由于没有同时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结果导致了只凭热情,不讲科学,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蛮干的唯意志论的泛滥,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的损失。事实表明,离开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脱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不是真正的思想,只会走上主观幻想的歧途。总之,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们越是思想,就越能以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态的认识,就越能做到实事求是;越是实事求是,就越能正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新变化,观察问题就越敏锐,就越能摒弃旧观念、创立新理论,就越能思想。因此,不讲思想,或者不讲实事求是,都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表现,都不符合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精神。只有把思想和实事求是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制约,互为条件,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主观随意性和思想僵化的偏向,才是真正的思想和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五、思想就是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认为,思想,实事求是,就要要在领导和建设中,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无论是还是建设,固然必须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列宁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上找现成的答案,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实际出发,找到的道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有实际相结合,领导我们党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并把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情,既不能在经典作家的本本里寻找现成的答案,也不能照抄照搬别国家的经验和模式,而只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反复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因此,“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一切从我国还处在经济文化特别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国式道路,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正因为如此,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处低谷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不仅战胜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压力,而且取得了在改革开放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使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 六、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运动过程
思想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先导。没有思想的,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兴起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实践的不断发展又为新的思想提出新的课题。强调:“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思想。认为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想的辩证发展规律,即实践—思想、实事求是—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次循环都将把思想、实事求是推上更高的层次。思想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破除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思想和实际逐步接近、逐步符合的过程,也就是逐步达到实事求是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思想也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实践达到了统一,此时的思想就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是有限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被打破,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新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又是无限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不断地对在原来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包括对原来认识中正确部分的继承,对原来认识中错误部分的纠正,以及对原来认识中过时部分的摒弃,又要不断地研究新的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的实践经验,形成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还要不断地用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去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发展的曲折和反复中,更深刻地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校正人们的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不断思想,调整,使我国的改革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到政治,就是一个思想的深化不断为改革中的发展提供思想武器,改革实践的发展又为思想的深化不断提出新课题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逐步接近、符合的过程。正如所指出,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二十多年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就是在理论指导下,全党同志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教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创新,从而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副业的伟大历程。如果没有全党坚持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新,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要不断继续下去,永远不能停滞。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