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今天,自主学习作为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形式,已经算不上新颖。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人在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不用说,这样的探索值得肯定;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有几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给教改带来了阻力。
一、 观念问题
当今有一句名言叫做:观念决定一切。我认为很有道理。如果我们只是口头上讲自主学习,而骨子里仍抱着老的一套不放,仍然不让学生自主、自己包办一切,那么,自主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骗人又骗己,毫无意义。
到目前为止,应试教育仍在中国掌握着话语权。应试教育过大于功,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功不可没,过更滔天。当我们进行自主学习实践的时候,“应试”的“过”就成了拦路虎,处处设防,企图使“自主”的呐喊成为恐惧的颤音。我们需要勇气。但勇气来自于观念的更新。
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问题。可以说,自主学习的成败首先取决于教师。自主学习中,学生是掌舵人;但在自主学习的战略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掌舵人。这一点不应该含糊。如果我们在战略总构思中忽视了教师的这个领导地位,自主学习可能就会成为放羊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可能培养出来。
毋庸讳言,受“应试教育”思维定势制约,目前很多教师很难真正认同自主学习这一教改探索形式。他们骨子里还是想在课堂上扮演主要角色,不相信学生有自主能力,更不相信学生能培养出自主能力。于是,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手段仍旧受到青睐。如果教师不
改变这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学生怎么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教师可以从以下若干个方面检视一下自己的观念是否更新:
1、是否认识到应试教育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
2、是否确立了学生主体观、教育人本观。
3、是否确立了新的课程观。
4、是否确立了教学设计观。(在教学中,是否有一个整体设计方案,而这个方案是否将学生确定为学习的主体,是否将活动引入课堂。)
5、是否确立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有效教学观。
6、是否养成充分占有课程资源的观念和行为。
7、是否确立了大备课观。(是否认识到备课不只是备教案,而且要备学生,备自己,要投入情感和生命。)
8、是否确立了教学反思观。(养成反思的习惯甚至比精心备课更重要。)
9、是否确立了批判创新观。(是否在教学中批判性地、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和面对教学现象。)
10、是否认为带给学生快乐比传授、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否将学生情感、意志、
人格的培养放在首位。)
当然,教师更新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需要行动。没有行动,观念的更新就可能成为空话。
其次,学生的观念更新也很重要。很多人以为自主学习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这没有错,但没有认识到改变学习习惯需要他们首先改变观念。火车头不动,火车自然不动。改变学生的观念就是让火车头动起来。
由于应试教育不光是席卷高中教育,就是初中和小学教育也在风潮之中,所以,进入高中后,学生早就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旦教师不讲了,学生会普遍感到不习惯,会无所适从。这就需要作宣传,对学生注入自主学习的观念。在实践中改变观念,在观念改变中不断实践。
学生是否更新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视:
1、是否认同学生主体观。
2、是否有自主学习计划。
3、是否有自主学习习惯。
4、是否对学习有浓厚兴趣。
5、是否有学习的成就感。
6、是否成为快乐学习者。
7、是否在学习中敢干迎接挑战、充满斗志。
8、是否具有积极心态,身心最佳状态。
9、是否具有合作精神。
10、是否具有参与和创新精神。
学生更新观念,教师要担负起宣传与培养的职责。长期的应试教育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于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耐心地帮助。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的观念不可能更新,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了。
观念问题解决了,以下的问题就好办了。
二、 正视现实
正视现实首先要认清现实。现实是怎样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这是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提。有些教师对教育的现状只满足于一个模糊印象,对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不甚了了,于是一搞自主学习就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不就无所适从,无处下手。其结果当然是很不理想的。
学生的现状是怎样的?必须作一番周密的分析,从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采取相应的举措。
就目前来看,学生较普遍存在的是这样一些问题:1、被动与依赖,缺乏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2、经验世界的贫乏与苍白,缺乏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3、兴趣狭窄且不稳定和深刻; 4、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则是:1、缺乏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2、教学方式单一,僵化;3、师生缺少互动,以教代学;4、考试作为单一的评价机制。
认清现实不只是教师的事,也是学生的事。如果学生自己能认清现实,有助于帮助自己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认清现实以后,师生需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存在的问题。退缩不行,急躁也不可取。正视现实就是要有信心和决心,有耐力和毅力,有士气和勇气,做好自主学习活动前的准备。
三、 习惯养成
习惯养成是自主学习活动的基础工程。也可以把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看作自主学习活动的标志之一。换句话说,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就算不上成功的自主学习活动。
习惯的养成也有两个方面:教师的和学生的。一般以为,习惯的养成只是学生的事,其实教师在其中责任重大。首先,教师应该说到做到,不能心血来潮,三心二意,把自主学习当作可有可无的事,不一以贯之。坚持就能形成习惯,这一点教师自己应率先垂范。其次,教师应该有一个全盘计划,具备战略家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有一个通盘考虑,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同时这个计划要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教师既是战略家,又是实践者,必须忠实地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并且,保持着前进的态势。再次,教师对学
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要负引导和监护之责。如果教师明确了这个责任,并习以为常,有始有终,那么,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有了希望。尤其是这个活动开展的最初阶段,教师一定要做一个合格的领航员,为学生养成自主习惯保驾护航。需要指出的是,保驾护航不等于包办代替,不等于温室中育苗,它是在适度的“放手”中,进行有效的监控。这在活动之初是必要的。即使在学生“上路”以后,教师的引导与监护之责仍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就是学生自主习惯的养成。这是这个活动的核心所在。首先,正如前面所说,要改变学生的观念;如果他们认识到了自主学习的深远意义,自然就会主动地强化自己的自主意识,并表现为自觉的行为。其次,也正如上文所说,学生的意识、行为受到教师的熏陶和感染,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就有了方向感和使命感,自然也就会转化为自觉的学习行为。再次,学生要给自己一个自主学习计划,在计划中明确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近期目标要细化,要有可行性。可行性就是便于操作,且能实现目标。不要订不切实际的目标计划。在计划中还要确定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方式方法也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切实可行,有利有效。做到以上几点之后,行动就是最重要的了。须知,行动才有结果。自主学习非一日之功,学生的行动要持之以恒。在“应试”压力还很大、自主学习环境还不理想的情况下,学生要坚强,克服畏难情绪,不怕挫折,知难而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自主习惯的养成,也就是一些优良品质的形成;自主学习活动铸造出真正高质量的人才,这正符合我们教育的人才观。师生都应提高到这个角度来认识。
四、 互动合作
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师生是否互动是活动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传统教学模式往往缺乏互动,基本上是教师讲自己的,学生做自己的,井水不犯河水。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教学观阻碍着自主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懂得这一点后,教师要勇于打破常规,突破固有模式,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但同时,更重要的是,又不能因为学生是主体,就
完全放手不管,造成一种事实上的无状态。教师要明白自己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也是合作者,要与学生甘苦与共,共创教学佳境。学生呢,也不能说我是课堂的主人,你当老师的靠边稍息,我好我坏,与你无关。学生也要明白,师生都在一条船上,必须团结合作,友好互助;而且要明白,没有老师的帮助,自主学习活动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这里还有一个学生之间的合作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是缺少互动的,基本上是各自为阵,各学各的。自主学习模式强调一种高度合作的精神,只有积极合作,自主学习才会有高效率。这一点,学生既需要改变观念,摒弃那种合作学习是“彼此影响”的错误意识,又要切切实实拿出行动,与同学之间密切合作。具体做法如下:
1、提供合作条件,培养合作意识。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往往缺乏合作意识,彼此之间常有戒备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学生中合作意识强的同学可以协同采取一些合作措施,比如:把班级的桌椅排成若干堆,让学生团团围坐,便于小组合作活动的进行;有意将合作意识差的同学安排进合作意识强的同学中,给他们不断接触、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逐步树立合作意识。
2、教给合作方法, 激发交流愿望。如果不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可能就是一盘散沙,各自为阵。教师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方法,如同桌合作,小组合作,自愿结合合作。教师中采取这些方法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点燃学生合作学习的激情。
3、选择最佳时机,组织合作交流。比如在学生不能解决或完成时,在教学重难点处, 或者在问题解决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最佳时机,及时指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
互动与合作的方式与方法是多样的,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探索和尝试。最佳的课
堂教学氛围和最高的教学境界,往往是师生互动与合作的杰作。
五、评价问题
这是目前讨论比较多的问题。笔者在素质教育倡导之初就曾考虑到,评价问题将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能够解决。当然,根本的原因是应试教育还主宰着教育的话语权。今天我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评价问题依然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如果我们一定要让自主学习活动成为教学的规范模式,那么,旧的评价体系就一定要改变。换句话说,评价机制不变,就不可能确立真正的自主学习模式。
改革评价体系,首先要摒弃单纯“以考试论英雄”的非科学评价观。长期以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单一指标使无数师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心理疾病的症兆。焦虑情绪,像瘟疫一样在校园内传播。旧的评价机制只青睐极少数考试佼佼者,而绝大多数则被视为平庸者,被漠视,或被蔑视。这显然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的大政方针。这就需要我们在摒弃旧的评价体系的同时建立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首先要考察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将其分割为若干个环节,有利于全面评价师生的劳动。学生的评价体系可以由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指标构成。每个大的指标由若干小的指标构成。考试成绩只是智育中学科成绩这个小指标下的一项。我们可以突出这一小小指标,给它以较多的赋值,但绝不可以将它与德、美、体、劳等大指标等同起来,更不可以超越这几个大指标。教师的评价体系则可以分为情感投入、时间投入、专业素养、教学实绩、教研能力等几个大指标,并在每个大指标下构建若干小指标。同样,考试成绩只是教学实绩下的一项小指标,不可能占太大的赋值。如此,方可让“应试”教
育刹住阵脚,也才会有真正的自主学习。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行政人员单方面操作,应由教师、学生和教研人员会同相关行政人员一同讨论、分析、研究,先制定一个草案,在自主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规范。学生和教师应该是评价体系的主人,而不是其中的囚犯。如果做到这一点。自主学习活动的成功就大有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