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屋面轻集料混凝土施工方案 (一)拌合物的拌制
1.为调整轻集料混凝土用水量和确定施工用混凝土配合比,应对轻集料的含水率进行测定。其原则是: (1)在批量拌制轻集料混凝土拌合物前进行测定; (2)在批量生产过程中经常抽查测定;
(3)雨天施工或发现拌合物稠度反常时进行测定。 2.轻集料混凝土生产时,砂轻混凝土拌合物中的各组分材料应用质量计量;全轻混凝土拌合物中的轻集料组分可采用体积计量,但要按质量进行校核。粗、细集料掺合料的质量计量允许偏差为±3%,水、水泥和外加剂的质量计量允许偏差±2%。
3.搅拌轻集料混凝土拌合物用的搅拌机应有所选择。全轻混凝土、干硬性的砂轻混凝土和采用堆积密度在500kg/m3以下的轻粗集料配制的干硬性或塑性的砂轻混凝土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采用堆积密度在500kg/M3以上的轻粗集料配制的塑性砂轻混凝土可采用自落式搅拌机。 (二)拌合物的运输
1.施工中应尽量缩短轻集料混凝土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宜用吊斗直接由搅拌机出料口吊至作业面浇筑,避免或减少中途倒运、更换容器等;在停放或运输过程中,若产生拌合物稠度损失或离析较重时,浇筑前宜采用人工二次拌合。
2.拌合物从搅拌机卸料起到浇筑入模止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45min。
3.坍落度大于8cm的塑性、半流动性或流动性混凝土,可采用泵送方法施工。 (三)浇筑和成型
1.轻集料混凝土拌合物应采用机械振捣成型。对流动性大、能满足强度要求的塑性拌合物以及结构保温类和保温类轻集料混凝土拌合物,可采用人工插抗捣成型。用干硬性拌合物浇筑的配筋预制构件,宜采用振动台和表面加压(加压重力约0.2N/cm3)成型。现场浇筑的竖向结构物(如大模板或滑模施工的墙体),每层浇筑高度宜控制在30-50cm。拌合物浇筑倾落高度大于2m时,应加串筒、斜槽、溜管等辅助工具,避免拌合物离析。
2.浇筑上表面积较大的构件,若厚度在20cm以下可采用表面振动成型;厚度大于20cm,宜先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后,再采用表面振捣。
3.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其插入间距不应大于振动作用半径的一倍。连续多层浇筑时,插入式振捣器应插入下层拌合物约5cm。
4.振捣延续时间以拌合物捣实为准,振捣时间不宜过长,以防集料上浮。振动时间随混入砂浆中,然后将表面用木抹子抹平。
5.在振捣过程中,当表层集料出现外露上浮现象时,可用木拍将外露集料拍压,使其混入砂浆中,然后将表面用木抹子抹平。 (四)养护和缺陷修补
1.采用自然养护时,应避免由于表面失水太快,而出
现表面网状裂纹,在脱模后应及时覆盖,或喷水养护。 2.采用加热养护时,成型后静停时间不应少于2h,以避免混凝土表面产生起皮、酥松等现象。
3.采用一般加热养护(非密闭或加压养护)时,升温速度不宜太快;当采用热拌混凝土时,则允许快速升温 4.采用自然养护的湿养护时间,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7d;用粉煤灰水泥、火山灰水泥拌制的及在施工中掺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d。构件用塑料薄膜覆盖养护时,要保持密封。
5.结构保温类和保温类轻集料混凝土构件、构筑物的缺陷,当其深度在2cm以上且面积较大时,宜用原配比的砂浆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