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星”, 心中有“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偶像崇拜。
2、使学生学会除了看到偶像的辉煌外,更应该注重偶像背后付出的努力和内在的品质、人格。
3、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审美观。
过程与方法:
1、 案例分析
2、 小组讨论
3、 活动展示
情感态度:
1、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正确榜样形象。
2、增强学生正确认识“明星”的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
人生难免有自己的榜样和崇拜者。
战胜不当追“星”的方法与途经。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明星们身上值得效仿的敬业、奋斗精神。从偶像在事业发展的得失中,学会分辨和选择真正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环节一:话说青春偶像 让学生说出所喜爱的“星”。(通过这一步,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环节二:偶像特色秀 让学生进行偶像特色秀,并说明你喜欢那颗“星”的理由。(通过这一步,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氛围,同时也能能察觉学生的的追星现状)
总结: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的社会心理现象。青少年在青春期要经理从自我迷茫到
自我确认的发展过程。这一阶段模仿的对象特别重要。由于父母的权威形象逐渐衰落,青
少年在寻求自我认同并急于摆脱父母的影响时,具有很大社会的偶像便成为青少年参照的榜样。
二、如此追星
案例 1、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在持续数年的喧嚣之后,渐渐趋于平静。但此事件,从根本上说,尚未终结。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再度冲击人们的视听。遗憾的是,这一“疯狂追星事件”却未冲击到人们的灵魂深处,尚未引起社会足够的警觉。 杨丽娟“疯狂追星”13年,已追得倾家荡产、家破父亡,自己也心力交瘁,且心病缠身。3月26日,其父杨勤冀在跳海自尽,留下绝笔,“以死控诉”。杨勤冀“以死控诉”谁呢?显然,他控诉的第一对象是艺人刘德华。杨勤冀作为其女“疯狂追星事件”中的第一个牺牲品,至死也未明白,女儿13年如一日疯狂地、专职地追星,他自己也疯狂地、豁出身家性命助女儿追星,倾家荡产在所不惜,最终还为之徇死,到底是谁导演、制造了这一社会悲剧?杨家深陷其中的这一极端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病态,是当今追星、造星极端化、泛滥化的一种社会病象。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不仅是杨家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这一社会悲剧的主角似乎是杨丽娟及其父母,然而这场尚未闭幕的社会悲剧的导演者、制造者正是与此相关的娱乐公司和媒体。这是发人深思和深省的。
案例2:高一女生病态追星的故事
一位读高一的女儿追星闹的家庭不和,这名学生是张学友的铁杆粉丝,知道张学友何年何月上中学,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平常晚上十点睡觉的女儿到十一点半了还趴在桌子上,母亲在门口说:“作业都做完了,还写什么?”女儿没好气的答道:“给张学友写信,管的着吗?再烦,我去跳楼!”母亲当时吓得不敢做声,一直担心女儿会出事。
三、 结合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不正当的追星方式有何弊端。
活动步骤:
第一步:每6人一组,分小组讨论:
1、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3、不同程度的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4、让坏人浑水摸鱼,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四、感受体验,浅析追星的心理原因。
1、紧张的学习和单调枯燥的校园文化,对青少年“追星”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青少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情感需交流。
3、中学生情感遭压抑,内心苦闷,心灵孤独。
4、从众心理。
5、时尚心理。
五、看图片,认识明星。(多媒体)
找一些科学家、艺术家和民族英雄的图片,讲讲他们的故事,帮助学生完成正确“追星”梦。
六、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了正确追星的基本方式和方法,以及追什么样的“明星”。
七、拓展练习
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分别找两位“科技星”、“文学星”、“艺术星”、“星”等,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他们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