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版语文同步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二单元 应用体验之旅 第二节、王何必曰利含答案

2019版语文同步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二单元 应用体验之旅 第二节、王何必曰利含答案

来源:测品娱乐
应用体验之旅 二、王何必曰利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孟子遇于石丘 .B.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 .C.以罢三军之师 .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

D.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先生将何之 ..卿大夫的封邑。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先生将何之 C.孟子见梁惠王

B.秦、楚之王悦于利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不远千里而来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何必曰利 ..D.何以利吾家 .秦、楚之王悦于利 .何以利吾家 .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苟为后义而先利 .

解析:A.介词,在;介词,对。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C.均为结构助词,的。

解析:A项,“然而”,这样却;B项,“何必”,为什么一定;D项,“家”,古代

解析:A.动词使动用法。B.形容词意动用法。D.名词活用为动词。

解析:A项与例句均是宾语前置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正常语序。D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

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叟,不远千里而来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B.上下交征利 (索取) .C.弑其君者 (杀害) .D.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且) .

解析:D项中的“苟”意为“如果”。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 .C.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以……为后。

答案:D

7.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身有很大好处。 解析:A项中“绝对不要考虑”说法错误。 答案:A

8.如何理解文中“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这两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孟子对“利”字对国家的危害的阐述。孟子认为,如果给卿大夫太多的财利,就会使他们产生无尽的贪欲,有了贪欲就会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财利,所以,虽然拥有了国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D.王何必曰利 .

解析:A项,意动用法,以……为远;B项,使动用法,使……获利;C项,意动用法,

君的十分之一的财利,也会试图杀害国君,并全部夺取国君的财利。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9~13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9.这段文字在说理上,除取譬之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理方法?这样说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类比、对比;类比揭示实质,对比以显鲜明。

10.这段文字阐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试简要论述(结合课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阐述了作者的仁政思想。论述略。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谈谈孟子引用这句话的作用。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个制造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绝后代吧!表明孟子对始作俑者特别憎恨,并视以政杀人者为始作俑者。

12.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杀人以梃与刃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兽相食,且人恶之 ④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解析:①名词,刀子;②动词,杀;③厌恶;④何,怎么,读wū。 答案:C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2)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寡人很乐于听从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杀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没什么区别。”

孟子说:“杀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也没有区别。”

孟子接着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健马,可百姓却是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百姓啊。兽类自相残食,人尚感厌恶。身为百姓父母,主持政事却免不了率兽吃人的情况出现,又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制作人偶来殉葬的人,该断子绝孙了吧!’孔子所痛恨的,是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用人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能让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三、语言表达

14.近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我国传统的“节气”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

(1)请你根据示例猜一节气名。

示例:谜面:雾散之后冰消融(打一节气) 谜底:雨水

谜面:三人同日相别离(打一节气) 谜底:________

(2)模仿示例,从“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字数相等,意蕴贴切,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三人同日”即“春”字,“相别离”有“分开”的意思,即“春分”。(2)描写的内容要契合节气的特点。

答案:(1)春分 (2)立春——春已归来,收尽余寒,草长莺飞,花香鸟语。 惊蛰——轻雷隐隐,凝聚雨露,万物苏醒,虫叫蛙鸣。

15.“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是苏轼《阮郎归·初夏》中的词句,请展开合理想象,对词句进行生动描写,突出“雨”的作用。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个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情景再现型扩展语句题,解题时,首先要把握词句的情景,结合句子中的景物描写,将情景再现出来。“微雨”“小荷”“榴花”是扩展的关键对象,且要突出“雨”的作用。另外,要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

答案:(示例)初长成的小荷叶,碧绿娇嫩,一阵细雨飘过,荷叶翻转,翩翩起舞;鲜红欲滴的石榴花,经雨一洗,更红得像火焰一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