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

来源:测品娱乐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导言部分

一、语言的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五、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语言学分为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五、1共时语言学:以同时的静态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的状况,时从横的方面研究语言。(如现代汉语、当代英语)

五、2历时语言学:从历时的、动态的角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如汉语史)

五、3专语语言学:又称具体语言学、个别语言学,是以一种或几种有联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某一语言的结构。 五、4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

五、5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 索绪尔 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 六、语言学流派:

历史比较语言学,为后来的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在19世纪进入了系统的研究,是语言学走上发展道路的标志。

结构语言学的分支: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美国描写语言学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 代表作《语言论》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

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一、1语言的作用: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每个社会无论经济发达还是落后,都必须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都离布开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语言是组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没有语言,人类无法交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崩溃,不复存在。语言又是思维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思维,也无法把思维表达出来。

(如普通话是汉民族用来交流思想传递感情的工具)

一、2语言同社会的联系:语言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人类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不同语言。同时社会的变化也给语言以极大的影响。

二、社会现象: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等活动密切联系的现象。(如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 二、1语言是社会现象的原因:

1语言是社会现象,它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分化统一而分化统一,可见,语言绝不是自然现象。

2从语言的音义关系可以看出,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是天生的,世界上的语言就应该是一样的,没有区别的。而实际上,世界上不但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而且还有众多的方言。

二、2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所谓社会现象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存在发展等活动密切联系的现象,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可分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两大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或者属于上层建筑,或者属于经济基础,而语言两者都不属于,语言具有全民性,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的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 二、3语言没有阶级性: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一视同仁的为人类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不分阶级、阶层,所以语言没有阶级性。

2如果说语言有阶级性,不同阶级之间无法进行交际,所以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各个阶级阶层的人,与别人交际都要使用语言。

3语言是伴随着人类同时出现的,在人类从猿到人这个漫长过程中产生的,这时根本就没有阶级的区别。 4、语言的构成成分也没有阶级性,各个阶级的人都要使用。

三、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进行社会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传递信息外,也可借助其他手段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如在海上船与船之间用旗语传递。但它不如语言运用那样便捷,也受到,使用的范围也有限。更重要的是无论什么交际工具,所传递的内容都是有限的,同时也离不开语言作为基础。它们实际上是代替语言,没有语言也就没有这些传递信息手段的产生。所以说语言是一切交际工具的基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三、2语言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1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是组成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没有语言,社会就会解体不复存在。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有各种各样的交际工具,如文字、旗语、电报、电话等。但他们都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

3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离不开了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 四、说话:是运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行为。 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语言是从说话中抽象出来的,说话是对语言运用的过程和结果。语言是通过社会中每个人的说话具体体现出来的。语言离不开说话,存在于人类千千万万的说话行为之中,是从无数具体的说话行为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则,这种规则是有限的,组成这些规则的材料也是有限的。说话实际上就是对语言规则的具体运用。 单选:语言是社会的,说话是个人的,语言是抽象的,说话是具体的。

1

五、说话是自由的,为什么不能把“我看书”说成“书看我”?

语言是社会现象而不是个人现象,虽然每个人说话是自由的,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运用词语组成句子,必须遵循全社会统一的规则,选择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某个意义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个人不能更改。否则语言就不成其为交际工具了,别人无法听懂你的话。(如一个人到了异国他乡无法与人交流一样,遵循规则是十分重要的) 六、任何一种语言包含的句子是无限的,何以在短时间掌握? 1词语组合的规则是有限的,掌握规则便可以造出无限的句子。(如会说“我吃饭”的“主-动-宾”格式就可以造出,我看报等无限的句子)

2语言中的词表达的意义具有概括性,数量是有限的,一个词语可以重复使用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所以语言系统中的句子是无穷的,有利于掌握语言。(如“苹果”可以指色彩、味道、形状各方面都不同的苹果)

一种语言中的句子数量是无限的,人类之所以能掌握语言,是因为构成句子的语言材料和规则是十分有限的。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莱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以至形成思想,再借助语言把思想表达出来,同时使听话人产生思想。而且人类的成果——概念,还可以通过词语固定下来。

总之,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符号:是社会成员共同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指称现实现象。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最重要的就是在使用中要受一定规则的支配,可以重复使用,自由拼装。从结构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所有符号的一般特点,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即语音和语义。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也是由一定社会成员共同决定、约定俗成的。 二、语言符号的特点:任意性和线条性

55

二、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联系,由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如汉语用/ʂu/来表示书,而英语用/buk/表示)

二、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

55

2不同的语音、意义的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汉语用/ʂu/来表示书,而英语用/buk/表示) 3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如/loŋ/在英语中表示长,汉语中表示龙、聋等意义) 二、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不是说我们可以任意运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事物?为什么?

不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仅指语言产生时具有某种任意性成分,那时用什么语言形式表示客观事物是任意的,或者说是偶然的,但一定的声音形式一旦和一定的意义内容联系在一起,约定俗成了,得到了社会全体成员的认可,那么他就具有了强制性,社会全体成员都得这样用一个相对固定的语音表示某个事物,个人无权更改。

二、4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 三、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的区别:(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最重要的、最复杂的一种)

1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结构的能力,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不能生成新的意义。

2语言符号结构复杂,可分为不同的层级,音位层和符号层,符号层又分为语素、词、句子三级,而其他符号则非常简单。 3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任何复杂的思想、微妙的感情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其他符号不能做到。 4语言符号是听的、说的,而其他符号是付诸视觉的。

四、为什么说荀子的“约定俗成”四个字道出了语言符号的本质?

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任意的。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语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约定并共同遵守的。荀子的“约定俗成”观点,说明了语言音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天然的,而是社会成员约定的,说明了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约定的符号,反映了音义联系的实质。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的二层性:语言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语素、词、句子三级。 核心:以少驭多。

如汉语的底层是32个音位,他们组成数千个语素,而这些语素又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二、语言层级装置的效能:以少驭多,增量翻番,从有限到无穷。即低一级的层级单位组合高一级的层级单位,最后组合语言这一复杂的系统。

三、语言符号系统性的表现方面:

1从语言的层级看,语言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2语言要素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3各单位之间的组合具有功能上的联系,可以互相替换,语言单位的组合与聚合关系,体现了语言的系统性。 四、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及其对于语言运用的意义:

组合关系:几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即符号之间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如我们、吃、饭,组合在一起形成“我们吃饭”)

聚合关系: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之间的关系。(如我们吃饭中的三个单位,分别可以用他们、做、菜来代替,代替后组合关系不变。)

意义: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聚合规则说明了替换规则。组合规则使得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大大简化了语言系统。

2

第三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的基础知识

一、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二、语音的性质:物理性质、生理性质、社会性质(本质属性) 三、从物理性质划分——语音的四要素:音高、音重、音长、音质。 三、1音高: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音波振动的频率。 汉语中的声调是由音高决定的。(稻谷、捣鼓、道姑、叨咕) 音高在英语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三、2音重: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音波振动的幅度。 汉语中轻声是由音重决定的。

音重在英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重读音节的位置不同,content /c ɔ:net/内容;/ c ǝnet /满意) 三、3音长:声音的长短,决定于音波持续时间的长短。 音长在汉语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音长在英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ʃi:p/sheep羊;/ ʃip /ship船)

七、从音质角度划分的最小语音单位——音素: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第二节 元音和辅音(音素的分类)

一、元音:气流振动声带,且不受口腔任何部位阻碍而形成的音。包括:a o ɤ i u y 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和嘴唇的圆展,决定着每个元音的音质。 一、1元音分类: 1舌面元音

2舌尖元音([ב] [ ʅ]) 3卷舌元音([ ɚ]er) 舌面元音:

舌位前后 舌位高低

i[i]

前央后

u[u]

ü[y] 半高

e[e] e[ɤ] O[о]

[ǝ] 半低

ê [ɛ] dog[ɔ]

ɑ[a]

ɑ[A] 不圆唇 圆唇 ɑ[ɑ]

不圆唇 圆唇 不圆唇 圆唇 二、辅音:

气流发出在一定部位受到某种方式阻碍而形成的音。 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决定了每个辅音的音质。 二、3辅音国际音标表: 发音方法→ 发音部位↓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边音 双唇音 /p/b;/p’/p /b/ /m/m 3

唇齿音 /f/f /v/ 舌尖中音 /t/d /t’/t /d/ /k/g /k’/k /g/ /n/n /l/l 舌根音 舌面音 舌尖前音 舌尖后音 /tɕ/j /tɕ’/q /ts/z /ts’/c /tʂ/zh /tʂ’/ch 清 /x/h /ɕ/x /s/s /z/ /ʂ/sh /ʐ/r /ŋ/ng 浊 附每个辅音的发音特征: [p]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p’]双唇、送气、清、塞音。 [m]双唇、浊、鼻音。 [f]唇齿、清、擦音。

[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t’]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n]舌尖中、浊、鼻音。 [l] 舌尖中、浊、边音。

[k]舌根、不送气、清、塞音。 [k’]舌根、送气、清、塞音。 [x]舌根、清、擦音。 [ŋ] 舌根、浊、鼻音

[tɕ]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 [tɕ’]舌面、送气、清、塞擦音。 [ɕ]舌面、清、擦音。

[ts]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ts’]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s] 舌尖前、清、擦音。

[tʂ]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tʂ’]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ʂ]舌尖后、清、擦音。 [ʐ]舌尖后、浊、擦音。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音素的区别特征。

①ɤ-o嘴唇的圆展不同,ɤ是不圆唇元音,o是圆唇元音。 ②k-t发音部位不同,k是舌根音,t是舌尖中音。 ③a-A舌位前后不同,a是前元音,A是央元音。

④k-k‘发音方法不同,k是不送气音,k ‘是送气音。 比较下列各组音素的异同。

①y-u相同点:都是舌面、高、圆唇元音。不同点:y是前元音,u是后元音。 ②η-m相同点:都是浊、鼻音。不同点:η是舌根音,m 是双唇音。

③tʂ- tʂ’相同点:都是舌尖后、清、塞擦音。不同点:tʂ是不送气音,tʂ’是送气音。 三、注国际音标练习: 1积极参加网上学习。

/tɕi//tɕi//ts’an//tɕiA//uɑŋ//ʂɑŋ//ɕyɛ//ɕi/ 2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uo//mǝn//tǝ//ʂǝŋ//xuo//tʂ’uŋ//man//iɑŋ//kuɑŋ/ 3知识就是力量。

/ tʂʅ//tʂ’ ʅ//tɕiǝu//ʂʅ//li//liɑŋ/ 4掌握语言学概论真好。

/tʂɑŋ//uo//y//ian//ɕyɛ//kai//luǝn//tʂǝn//xɑu/ 5自古英雄出少年。

/tsב //ku//iŋ//ɕyŋ//tʂ’u// ʂɑu//nian/

51

214

55

35

55

51

35

214

214

35

35

51

51

55

214

55

51

51

51

214

55

35

55

214

35

55

55

35

55

55

214

51

35

35

4

6祝你新年快乐。

/tʂu//ni//ɕin//nian//k’uai//lɤ/

第三节 音位

一、音位:具体语言中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从而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二、音位与音素的区别和联系:

1一个音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几个音素,音位的划分必须以音素为基础。 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每一个音位都是以音素的形式来出现的。 五、音位的对立、互补:

对立:两个或几个音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产生了意义上的差别,这几个音素就处于对立关系。如/A//i/本处在相同位置上形成了音节/mA//mi/,有区别意义的作用,/A//i/则处于对立关系。

互补: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各有分工,出现环境相互补充,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代表的意义,这几个音素就处于互补关系。如/a//A//ɑ/处于互补关系。 六、音位变体:

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 六、1音位变体的分类:

1条件变体:一定语言里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出现条件受环境的制约的音位变体。(如/a//A//ɑ/) 2自由变体:一定语言里出现在同样语音环境中的,可以自由替换的音位变体。(如:兰州话/n/:/n//l/)

第四节 音位的组合——音节

一、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三、2韵腹:在韵母中发音最响亮,开口度最大的元音为韵腹。(韵腹依次为:ɑ→o、e、ê→i、u、ü) 四、复元音、复辅音:

复元音:一个音节内部,不同的元音音位可以直接结合在一起。汉语、英语中都有复元音现象。(如/pie/;bear) 复辅音:不同的辅音音位也可以直接组合在一起。汉语中没有而英语中有复辅音现象。(如street)

六、语流音变:是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活时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二、语法规则:

1组合规则: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这种规则是现实的。

2聚合规则: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这种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是潜存在人脑中的。 四、语素:

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四、1语素分类:

1:词根:词义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他体现出来,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 2: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成词。 3:词尾:附加在词的末尾,只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构成新词的语素。(汉语是无词尾的语言) 四、2词干:一个词除去它的词尾部分,就是它的词干。 四、3词缀与词尾的区别:

1位置不同:词缀可以在词根的后面,也可以在词根的前面;词尾只能在词的末尾出现。

2功能不同:词缀是构词语素,可以构成新词;词尾是变词语素,只能改变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

第二节 组合规则

一、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它是造句的时候能够运用的最小单位。 一、3词从内部结构角度分类:

1单纯词:由一个词根语素(有时含词尾)构成的词。

2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有时含词尾)构成的词。 一、4合成词的分类:

1复合词: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词。 2派生词: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 一、5复合词的分类:

1并列式:两个词根相同或相近,或意义相关、相反、偏义等。(如途径、关闭、寒冷、血肉、尺寸、国家、忘记、窗户) 2偏正式:

1后一个词根表示中心语素,前一个词根修饰或后一个词根,可替换。(如铁路、飞机、卷烟、头些) 2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如雪白、火红、笔直、肤浅) 3补充式:

1前一个词根是动词性的,后一个补充说明前者的结果和程度,能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如、推翻、扩大) 2名词+量词。(如马匹、车辆、花朵、纸张)

4支配式:前一个词根是动词性的,后一个词根是名词性的,能回答什么、谁、哪儿的问题。(如司令、叹气、挂钩、吹牛、跳舞)

5陈述式:前一个词根是名词性的,后一个词根是动词性、形容词性的,能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如月亮、脸红、眼热、胆怯、民主、口吃)

5

51

214

55

35

51

51

6重叠式:两个词根拆开,每个都由意义,则是重叠式。(如爸爸、仅仅) 一、6派生词的分类: 1前附式。(老、阿、第、初、打、可、非,如老板、打扮、非法、阿哥、可怜) 2后附式。(子、儿、头、们、者、性、化,如凳子、记者、作家、鼓手、氧化) 一、7分析合成词的构成方式练习:

管 家(支配式) 花 儿(后附式) 司机(支配式) 打扮(前附式)打手(后附式)打击(并列式)

打扫(前附式) 绿 化(后附式) 你 们(后附式) 布满(补充式) 布匹(补充式)布头(偏正式)心明(陈述式) 说明(补充式) 鲜明(偏正式) 蚕食(偏正式)月食(陈述式)饮食(并列式)

阿爸(前附式) 伤心(支配式) 私心(偏正式) (并列式) 读者(后附式) 干事(支配式) 发指(陈述式) 围脖(支配式) 围裙(偏正式)围墙(偏正) 围困(补充) 血红(偏正式) 脸红(陈述式)改正(补充式)花朵(补充式)天蓝(偏正式)天子(偏正式)天空(并列式) 一、8分析下列词语中的语素类别

构成项目

前缀

拖拉机 乒乓球 电烙铁 教育家 老虎凳 teachers dislike useful income unhappiness

老 dis in un

词根 拖 拉 机 乒乓 球 电 烙 铁 教 育 虎 凳 teach like use come happy

后缀 家 er ful ness

词尾 s es

一、9分析下列词语中的结构类别。

崎 岖(单纯词)吉 普(单纯词) pig s (单纯词) work s(单纯词) work er s(派生词)

read ing (单纯词)un able(派生词) house work(复合词) class mate s(复合词) tall er(单纯词) slow ly(派生词) un happi ness es(派生词) 二、3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

1主谓结构2述宾结构3述补结构4偏正结构5联合结构 练习:分析下列词的组合类型:

祖国富强:主谓结构 美好的生活: 偏正结构 身体健康:主谓结构 研究问题: 述宾结构 广播电视: 联合结构 讨论热烈:主谓结构 打扫干净: 述补结构 数学研究:偏正结构 十分丰富:偏正结构 三、语法意义、语法形式、语法手段:

1语法意义: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如comrades中的S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 2语法形式:词的变化在组合规则中,表现出的形式和用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如comrades用加S的语法形式表示复数。

3语法手段: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

三、1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语法形式表现语法意义。特定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具体体现出来,两者以对方为存在条件。反之,特定的语法形式必须体现一定的语法意义。 三、2语法手段分类: 1词序。(如红太阳、太阳红) 2虚词。(如我的老师、我和老师)

3选词。选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语法形式(如开汽车、红汽车) 4词形变化(英语)。

三、3语法形式和意义的练习:

5Those are books.

意义:表示复数;形式:加“s”。 6 He is taller than I.

意义:表示比较级;形式:加“er”。 7 He gave me an apple a moment ago.

意义:表示过去时;形式:变give为gave。

6

8 There are some geese in the river. 意义:表示复数;形式:变“oo”为“ee”。 9 He works hard every day.

意义:表示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加“s”。 10 I’m doing my homework.

意义:表示进行体;形式:加“ing”。 11 He is the best of all.

意义:表示最高级;形式:变“good”为“best”。 四、组合的层次性和递归性:

1直接成分: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部分。 2直接成分分析法:

淘 气 的 弟 弟 又 和 我 开 了 一 次 玩 笑 |____主________||____________谓____________| |__偏_| |_正__||偏| |___正__________|

|_偏__||_______正________| |介||宾||_____述____||__宾__| |述| |__补_| |数||量| 我 和 他 学 外 语。 1 |主| |______谓______| |_偏_| |___正___| |介||宾| |述||_宾_| 2 |___主___| |___谓___| |联| |合||述||_宾__|

练习: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面的短语的结构层次

夕 阳 把 远 山 照 得 通 红 │ 主 ││ 谓 │ │ 偏 ││ 正 │

│介││词││述││补│

A、 热 爱 人 民 的 周 总 理 │ 述 ││ 宾 │ │ 偏 ││ 正 │

B、热 爱 人 民 的 周 总 理

│ 偏 ││ 正 │ │ 述 ││ 宾 │

7

第三节 聚合关系

一、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句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

二、形态:是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又称词形变化。 二、1词形变化的分类: 1附加词尾:(如:英语中名词加上“s”表示复数。)

2内部屈折: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变化,构成的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如:英语中的“man”表示单数,复数则改变内部音素为“men”。

3异根: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意义,是同一个词的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如:英语中“we”是主格,“us”则是宾格。

三、语法范畴:是语法意义的类别,即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 三、1语法范畴的分类:

1性:是某些语言里的名词的分类,如俄语的名词有阳性、中性、阴性的变化。 2数: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如英语中名词由单数和复数的变化。

3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如英语的代词就由主格、宾格、属格的变化。 4体: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英语中的动词有一般体、进行体、完成体的变化。 5时: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如英语中的动词有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的变化。

6人称: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由不同形式上的变化。如英语中的动词有第三人称单数和非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 7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是动词具有的语法范畴。如英语中的动词就有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变化。

8级:表示性质或属性的程度上的差别的语法范畴。如英语中的形容词和副词具有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语法意义。 三、2语法范畴的特点:

1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单数与复数不同,但都是数。

2同一种语法范畴的各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和排斥的。

3同一种语法范畴中各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取决于它和其他各项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词形变化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和所属的语法范畴。 ①They give her some things.

答:her:表示宾格,属于格的语法范畴 ②The book is being read by Smith. 答:表示进行体,属于体的范畴。 ③He buys many books.

答:buys:表示单数第三人称,属于人称范畴。books:语法意义表示复数,属于数的语法范畴。 ④She gave me the pictures yesterday.

答:gave:表示过去时,属于时范畴。pictures:表示复数,属于数的范畴。

第四节 变换

二、句法同义:

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 三、句法多义:

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 四、变换语法多义的句子,并分析歧义的原因: 坚决支持的是他 8

我们坚决支持的是他。坚决支持我们的是他。原句歧义的原因:“他”既可以表示施事,又可以理解为受事,添加“我们”,使“他”在不同的句子中只表示施事意义或受事意义,这样就避免了歧义。 练习:变换下列句子,使其具有句法同义关系 (1)小王打碎了杯子 答:杯子小王打破了

小王把杯子打破了 杯子被小王打破了

(2)老王同志按时完成了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 答:A.老王把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按时完成了。

B.组织上交给老王的任务他按时完成了。 C.组织上交给老王的任务被他按时完成了。

把下列句法多义的句子变成单义句(用前后增加成分的方法)。 (1)咬死了猎人的猎狗

答:A.老虎咬死了猎人的猎狗。

B.咬死了猎人的猎狗非常凶猛。 (2)三个少数民族学生

答:A.这三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名字分别是达那、珠玛、吉金。

B.来自三个少数民族学生共二百余人。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语言的结构类型:人类语言根据语法结构特点分为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复综语四类。 一、1孤立语(代表:汉语)

孤立语特点:1词序严格:缺乏词形变化。(如:“你看我”改变语序成为“我看你”,意思就相反了。) 2虚词十分重要:(如:“父亲和母亲”、“父亲的母亲”、“父亲或母亲”,仅虚词不同,意思就大不相同了。) 3、复合词多,派生词少。

一、2屈折语(代表:俄语、英语、法语、德语)

屈折语特点:1有比较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形变化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他”居于主格的位置上是“he”,处于宾格的位置上则是“him”。

2一种词形变化的语素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英语中词尾加“s”可以表示名词复数、第三人称单数等语法意义。) 3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的结合十分紧密,脱离开词尾,句子中的词根就不能存在。 一、3黏着语(代表:土耳其语、日语、维吾尔语) 一、 3复综语(代表:美洲印第安语)

第五章 词义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义就是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它是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应和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词汇根据使用情况分类:基本词和一般词

一、1基本词:是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的特点。(如:人、山、水等。) 一、2基本词的特点: 1全民常用性。(如:人、看、手这些词不分阶级和阶层,全民使用。) 2稳固性。千百年来很少变化。(如:人、山、火等。) 3构词能力强。(如地、水、可构成地震、地球、水杯、山水等。)

一、3基本词特点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特点:相互影响,它的全民常用性要求它保持稳定,同时也被用来构成新词,构词能力强使基本词汇在使用上更为普遍,这又强化了全民常用性。

一、4一般词:是语汇中除去基本词以外的那部分词,具有变化快、数量多的特点。 一、5一般词的分类:新词、古词(文言词、历史词)、方言词、行业语、外来词(借词)。

二、词义的概括性: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如:苹果这个词的意义,不是表示具体的红苹果、绿苹果、大苹果、小苹果,而是对各种颜色、味道、形态的苹果的共同特征的概括。)

二、1词义概括性的表现形式: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二、2 、如何理解词义的一般性?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高度概括,是以千千万万的同类事物现象中抽象出拉的,它放弃了个别事物的特点,而保留了所概括对象的共同特征。虽然一个词在具体语境中总是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词义总是有一个所指的范畴。这一特点是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二、3、什么是词义的模糊性?词义为什么有模糊性特点?

词义的模糊性指经过概括而形成的词汇意义,本身往往没有明确的外延。即词义指称的对象只是一个大体的范围,没有明确的边界。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比如时间,实际上是连续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我们认识时间,只有对这种现实现象进行大致的切分,例如“凌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等词的意义,其界线实际上是模糊的。同时,人的主观认识水平的差异,也是导致词义产生模糊性的原因,比如 “大”与“小”、“多”与“少”、“冷”与“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标准,难有一致的意见。 二、4什么是词义的全民性?为什么词义有全民性特点?

词义的全民性是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全社会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之分,没有阶级性。词义的全民性是由语言作

9

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决定的。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成员服务,词义作为语言要素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可能具有阶级性。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二、多义词:具有几个相互联系的意义的词。 1本义:多义词中最初产生的那项意义。 2派生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

3中心意义:多义词几项意义中,有一项意义占据主要地位。

二、1多义词产生的原因:不同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语言社会在认识到这些联系后,就会在两类现象之间建立起一种联想关系,进而用指称甲的词去转与它有联系的其他现实现象,产生多义词。

二、2多义词有多项意义,但并不会产生歧义的原因:多义词虽然有多项意义,但在实际使用中不会造成歧义和误解。由于具体语境中前后文的,多义词中只有一种意义适合需要,从而排除其他意义,不会歧义。 二、3词义派生的途径——引申(包括隐喻、换喻):

1隐喻:反映的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有相似点的为隐喻。(如:小鞋、摇篮、矛盾) 2换喻: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的关系。有相关性的为换喻。(如:红领巾、铁窗、墨水、干戈) 三、2辨析同义词的角度:

1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如事情、事件;时间、时刻;声援、支援 2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如感谢、感激;优异、优良;劝止、制止 3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如果断、武断;成果、结果;顽强、顽固 4词义的语体色彩不同(口语、书面语):如早晨、拂晓;商量、商榷;散步、溜达 5词义的形象色彩不同:如高兴、雀跃;巾帼、妇女 6词义的搭配功能不同:如发明、发现; 发挥(作用)、发扬(传统);many(可数名词)、much(不可数名词);维护(秩序)、维持(生活)

7词义的句法功能不同(词性不同):如突然(形)、忽然(副);刚刚(副)、刚才(名);主要(区别)、重要(形);特别(形容词)、格外(副词)

五、义素:词义的构成单位,是词义的最小的语义结构成分,又称为语义特征。 六、义场:是一批意义上有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聚合体。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

一、2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二、文字的分类:

1拼音文字:用字母记录语言的音节或音位文字,文字体系比较简明。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处语言种的一个符号的读音。(如:英文、俄文、日文是拼音文字)

2音位文字:表音文字的一种,它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位,是文字体系中最简明、最方便的文字。(如:英文、法文) 3、音节文字:表音文字的一种,它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是文字体系中最简明、最方便的文字。(如:日文、阿拉伯文) 4、意音文字: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造成的文字体系。一个字中既有表意成分,又有表音成分。(如:汉字中,蚂:左边表意,右边表意)

5、形声字:运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文字,一部分表示意义,一部分表读音。(如:蚂,“虫”表示类别,“马”表示读音。)

二、 字母:拼音文字中最小的书写单位。

三、 腓尼基字母是现代大部分拼音文字字母的基础。腓尼基字母向西向东发展,分成两支,向东发展产生了阿拉伯字母

和梵文字母等。腓尼基字母向西发展产生了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是在他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节 书面语

一、1语言规范化的主要对象是(书面语)。

一、2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比口语规范严谨,是同一种语言不同的风格变体。 一、3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

口语和书面语互相依存,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共同发展。

1口语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口语是活的语言,是书面语产生的源泉、存在的前提、发展的动力,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而存在。

2书面语不是被动的记录语言,它对口语的发展变化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提炼,造词用于的规范,对人们使用语言有指导意义,使口语更加规范。 另一方面,统一的书面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约束了语言的分化。 (如:汉语方言众多,差别很大,而统一的汉语书面语对各方言人民的交际,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第一节 语言发展原因和特点

一、 语言发展的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二、1语言发展渐变性的特点: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2语言的发展渐变性的原因:语言发展变化的渐变特点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

10

具,是社会全体成员互相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须臾也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所以只能渐变。

三、1语言的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

1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速度不一样,其中词汇变化最快。 2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方向也不一样。

3社会成员分工不同,使语言的发展变化出现不平衡。 三、2语言的发展不平衡性的原因:

1语言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中,词汇的变化最迅速,这是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映也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映出来。

2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四、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首要)条件: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语言的发展变化必然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同时又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当社会发展了,语言要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必然也要发展变化。总之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四、2哪些因素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主要因素是什么?

内部因素即语音、词汇和语法。外部因素即社会的发展。主要因素是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 社会方言:社会内部不同职业、阶层等方面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如行业用语、科学术语、阶级方言等。) 二、 地域方言: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在地域上的不断反映。(如北方方言、吴方言等) 汉语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北京、南京)、吴方言(上海、苏州)、湘方言(长沙)、赣方言(南昌)、客家方言(广东梅县)、粤方言(广州)、闽方言(福建、厦门)。 三、 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的异同:

相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属于一种语言变体,都是语言发展变化的结果,都以共同语作为基础。 不同点:

1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而地域方言则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所产生的全民语言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2地域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别在语音上,社会方言的差别则体现在一般词汇上。 3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展为的语言,而社会方言不能。

四、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几种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如法语、意大利语共同来自拉丁语,就属于

亲属语言)

五、 谱系分类(从大到小):语系-语族-语支-语群(如: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法语属于印欧语系下的日耳曼语族)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一、 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如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二、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作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

范的语言。

四、基础方言:是用作民族共同语的构成基础的方言。

五、北方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的原因:北方方言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政治原因决定的。北方方言的代表城市北京,是辽、金、元、明、清的都城,近千年一直是政治中心,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全国各地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就成了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一、 借词:是读音和意义都是借自外语的词。如

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

汉代以后借入的: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塔; 元代从蒙古借入的:胡同、站、蘑菇。 二、 借词分类: 音译词:沙发、咖啡

音译加意译词:哈巴狗、吉普车 半音译半意译词:冰激凌

三、 意译词:是根据外语里某个词的意思,利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词。 特例:仿译词:根据汉语语法构则翻译外来词语,如:足球、黑板、蜜月。

四、 意译词不是外来词: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种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借词是外

来词,意译词不是外来词。从结构上看,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要素构成的,借词的音和义都是借自外语,是外来词,意译词的构成材料和构成规则都是本民族的,只吸收了意义,没有吸收形式,因此不是外来词。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二、什么是语言的融合?语言融合需要的条件:

语言融合是指一种语言排挤和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

产生语言融合现象需要下列条件:

1几种语言互相接触,其中一种语言在经济上、文化上处于领先地位。 2各民族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11

3在不同民族杂居地区,其中某个民族的人口在数量上要占据优势地位。 三、什么是双语现象,其发展产生的后果:(双语现象的发展趋势)

双语现象是指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 双语现象的发展的两种结果:

1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融合。 2如果两个民族向分离的方向发展,他们就继续说各自的语言,各族不会融合。

三、 融合的过程:语言融合的过程是,先出现双语现象,最后完成语言的统一,是否融合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一、混合语(也叫克里奥耳语):在特殊社会共同体里,经过洋泾浜化后扎下根,被下一代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的,成为唯一通用的交际工具的语言。

二、洋泾浜(又称皮钦语)和混合语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是语言远征的结果,是一种语言远渡重洋,立足异域,在其立足的过程中又和当地语言发生密切关系,吸收对方的一些成分,形成变体。

不同点:二者的使用范围不同,洋泾浜只局限于某个有限的范围使用,不能作为母语学习,而混合语的突出特点是被下一代作为母语学习来使用。

三、柴门霍夫创造的世界语属于国际辅助语。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一、语法发展具有类推作用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词汇和词义的发展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2词语的替换。

3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演变包括哪几种情况: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 二、词语的替换

是指改变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如炊事员代替了厨子) 三、词语替换的原因: 1是社会因素。(如禄变成了工资)

2是语言系统内部原因,如古汉语的单音节词,今为双音节词。(如目变成了眼睛)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