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来源:测品娱乐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 3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1)投影仪,500 mL烧杯,100 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

(2)热水、白磷、红磷、酒精(70%)、面粉、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蜡烛,烧杯、灭火器道具、金属罐、塑料盖、导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燃料。

第二课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以趣味实验为例,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创设情境]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大家注意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演示实验]实验用品: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酒精(体积分数为70%)

实验步骤:用一块棉手帕(不要用合成纤维的),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

2 / 3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设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回答]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追问]那么,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回答]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的燃烧。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

[教师补充]非常好,酒精在燃烧时有一种生成物:水,水降低了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还是完好无损。 [引入新课]燃烧的条件有三个,分别是(学生接着叙述)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