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 2014年9月 第27卷 第9期TCM Res.September 2014 Vo1.27 No.9 文章编号:1001—6910(2014)09—0001—02 ・学术探讨・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肿瘤疾病的防治应用 董志斌,陈玉龙,吕翠田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 3 “治未病”思想与肿瘤疾病的防治应用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 3.1 未病先防,肿瘤疾病重在预防 最早的阐述。现在肿瘤一直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探讨治 3.1.1 调养正气 未病的思想与其在防治肿瘤疾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未发生之前,通过调养精气,可以提高机体 关键词 治来病;摄生;预防肿瘤 的抗病能力,防患于未然。如《素问・刺》强调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志码:A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人体“正气”是疾病是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4.09.O1 否发生的内在因素。《医宗必读》中说:“积之成者, 冯文林…认为对《黄帝内经》中预防为主、防患 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在正气虚弱、阴阳不和、 于未然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如《商书・说 脏腑功能紊乱的情况下,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易于 命》中记载的:“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易 自生而发生肿瘤。通过各种方法调养正气,“未病 经》、《孙子兵法》等亦蕴藏类似思想。《周易》云: 先防”,使机体气血调和,从而防止肿瘤的发生。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防患于 3.1.2 调摄精神 未然的预防理念,是治未病思想的萌芽。《黄帝内 中医学认为: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与精神情志活 经》则首先提出治未病的思想,之后历代医家对中 动有密切的关系。情志失调,可引起疾病的发生。 医治未病思想都有很好的运用与发挥。 如元代朱丹溪认为,乳岩(癌)是由于忧郁、烦闷、愁 1 “治未病”学说的思想渊源 怒等不良情绪所引起,肿瘤是由于情志失调、脾胃损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伤等原因,以致气血凝滞的结果。《素问・上古天 “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四 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 气调神论》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 从来。”说明摄生要调养情志精神活动,和阴阳而节 乱治未乱。”东汉名医华佗创“五禽戏”,模仿“虎、 喜怒,通过调养精神,保养真气,可以增强机体的抗 猿、鸟、熊、鹿”5种动物的动作,来强筋健体防治疾 邪能力,预防肿瘤的发生。 患的发生,也是治未病理念的体现。唐代孙思邈提 3.1.3 劳逸结合 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理论。 《素问・宣明五气》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 其后各代医家对治未病思想各有发挥,如清代吴瑭 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长期缺乏锻炼或 在《温病条辨》中的“保津液防伤阴”及叶天士的“务 过度锻炼常会导致气血瘀滞,筋脉损伤,气血痰湿闭 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 ,都是“治未病”思想 塞于经络引起肿瘤的发生。“静以养神,动以养 形”,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 的重要体现,对后世有着重要而长远的影响。 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肿瘤的发生。 2肿瘤的形成论述 3.1.4合理饮食 人类对肿瘤的认识很早,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 人身气血来自脾胃的化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文中就已有了“癌、“瘤”的记载。在《黄帝内经》中 则易生病。《备急千金要方》云:“安身之本必资于 有“息肉”、“昔瘤”、“石瘕”、“肠覃”等类似癌症的 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 症状描述,从其描述的症状上来看,和现在所谓的肿 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认为饮食有治病 瘤疾病非常相似。肿瘤的形成是由于在脏腑阴阳气 和调养的作用。其次饮食要有节制,宋《济生方》 血功能失凋,正气虚弱的基础上,由于外邪侵袭及气 言:“乳酪鱼腥,过餐五味,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 滞、痰湿、瘀血、热毒等病邪搏结,留滞不去,聚而形 脘……久则积结为瘾瘕。”都说明了饮食对肿瘤发 成,表现为症瘕积聚。 生有重要影响,合理饮食,使脾胃健运,则脏腑气血 中医研究2014年9月 第27卷第9期TCM Res.September 2014 Vo1.27 No.9 功能充盛,从而可防肿瘤的发生。 3.1.5 调节环境 研究表明,癌的病因大部分与环境因素有关:一 类是不良的行为,如抽烟、饮食不节、酗酒等;另一类 疗就更困难了。 3.4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此期疾患刚好转或治愈,但是邪气未尽,正气未 复,若调理不当,也易复发,此时不可过食膏粱厚味, 否则会伤阴助热,使正气伤而病邪留恋不去则病易 复发。此期邪气未尽,气血虚弱,阴阳未和,故应饮 食清淡,滋润温和,则病邪易去,正气可复。还可通 过生活、心理及药膳等调理以调补正气,滋养脏腑气 血,使机体阴阳调和,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修复能 力,防止病后的复发。 4 小 结 是环境中的有毒物质。所以我们如果坚持科学的饮 食及环境卫生习惯,同时积极地改善和保护我们的 社会环境,那么我们患癌症的机会将会大大降低。 3.2欲病救治,防其发作 疾病与肿瘤的发生有时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 程,发病前或有先前征兆,此刻应及时救治。如《素 问・刺热篇》载:“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 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 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 总之,“治未病”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 们应重视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保养正气,提高机 体的抗邪能力,预防减少疾病(包括肿瘤)的发生。 让这种防治思想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从而达到 “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平和状态,和“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的防病治目的,减少肿瘤的发病率。 5 参考文献 [1]冯文林,吴弥漫.《内经》“治未病”治则的思想探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886—887. 未病。”就是强调在疾病尚未发作之时,先时治疗, 从而达到欲病救治,防其发作的目的。如《灵枢・ 玉版》日:“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 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 者遭其已成也。”都是主张疾患初发,就给予积极救 治,使病邪消除于微小状态,从而预防肿瘤的发生。 3.3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针对疾病要尽早治疗,防治病情加重或传变。 [2]黄英志.叶天士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1999:341.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日:“适中 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 引、吐纳、膏摩、针灸,勿令九窍闭塞。”便是强调疾 病要早期治疗,防治病情传变加重,肿瘤疾病,早期 通信作者:吕翠田,教授,硕士生导师,435046057@qq.cor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177) 收稿日期:2014—06—06 (编辑 张大明) 治疗,病邪浅而易治,若等到病邪亢盛正气大伤再治 文章编号:1001—6910(2014)09—0002—03 ・学术探讨・ 从三因制宜新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程宏斌,伍景平,米雄飞,钟以泽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 《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达到“养生、 却病、延年”之论,而临床实际证明,“养法”较多,甚至有与 之相反的观点,如何“养”则成为整个养生的理论精髓所在。 本文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发,以三因制宜角度,探讨 如何“养”的问题。认为“养”有法则且相对固定,而并非适 合所有个体。“养”是一种个体化的中医实践,是中医千百 年来生命力旺盛的基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宜因时、因 地、因人而养。 养生是一个热门话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 年人口比率的增加等因素,如何养生渐成为各媒体 的热门内容。中医之养生,或许不是养的躯壳,而是 养的一种生气,养的一种个体创造神奇的勇气和智 慧。本文从《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发,首 以“三因”而养的观点,谈如何“养”的问题。 1 四季均要养生命之气 关键词 三因刺宜;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见于《内经》。笔者理 解:春夏秋冬是时间问题,阴阳是核心内容,如何养 才是关键,因此如何养是整个理论的精髓所在 。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