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阳江古代已经成为海上航行补给、海防基地。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载,南恩州“既当五州之要路,由是颇有广陵(今江苏扬州)、会稽(今浙江绍兴)贾人船循海东南而至,故吴越所产之物不乏于斯”。南恩州有海岛名罗洲,亦即溽州,为南海航线上重要寄碇之处。“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之一的海陵岛,在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前,一直称为溽洲或螺洲。溽洲以东的航线尚可沿海岸而行,以西则直放大洋。据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卷二称:“广州自小海至溽洲七百里,溽洲有望舶巡检司,谓之一望,稍北又有第二、第三望,过溽洲则沧溟矣。商舶去时少需以诀,然后解去,谓之放洋;还至溽洲,帽相应贺,寨兵有酒肉之馈,并防护赴广州。”这些文字,清楚说明宋代阳江多处为海上丝绸之路所经之所,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地点。明代阳江继续作为海防重地,发生过多起抗击倭寇的战役。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在租占岛之后,曾向中国提出强租海陵岛,因阳江民众坚决举行罢课罢市等抗争而未能得逞。孙中山先生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开发海陵岛作为商埠的构想。近年来,沉寂海底800多年的“南海Ⅰ号”大宋商船被打捞出水,进一步证实了历史文献记载阳江海上贸易繁华的可信度。
阳江历史上也是西江出海口之一,即西江支流新兴江通过低矮的分水岭,连接漠阳江再入南海,故阳江历史上行政长期归入肇庆府。据测量,新兴河头与阳春黄泥湾两河分水岭之间,相距仅18公里,历代都有人建议在此开凿一条运河。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水语》中提过,时期还做过测量。阳江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司徒尚纪已向省重提此事,希望借此开辟西江新航道,激活北津港,改善生态环境。如获成功,昔日漠阳江上波光粼粼、艄公号动、船来船往,漠阳江岸边青纱薄雾、琼楼玉廓、灯火璀璨的愿景必将再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产生的前提。阳江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山、海、泉、湖、林、洞遍布全市,除了岩溶地貌千姿百态,地热资源众多,如春都温泉、合山温泉、新洲沸泉、阳西咸水矿温泉等深受游人喜爱外,滨海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26处异彩纷呈可供开发的优质海滩,被评为“中国十大宝岛”的海陵岛天生丽质、海风漫卷,以阳光、沙滩、海浪、海港、AAAAA旅游景区大角湾和“南海Ⅰ号”闻名于世,还有阳东东平的珍珠湾、阳西沙扒的月亮湾,沙滩资源十分优良,一滩一景,各具特色。
阳江的人文、历史精华景观也为数不少,有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的石觉寺,有始建于宋朝的北山北塔,有粤西佛教禅宗文化第一寺大垌山净业寺,有南宋英雄太傅张世杰墓庙,有市民喜爱的新景观鸳鸯湖景区、金山植物公园、阳江森林公园、冼夫人纪念馆等等。
换而言之,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物质禀赋,为漠阳江人的发展与文明创造提供了稳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