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东北部,地处东经11717'~11744',北纬3318'~3402'之间,东接泗县,西与埇桥区毗邻,北与江苏铜山、睢宁两县接壤,南与固镇、五河两县隔河相望。全县辖19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国土面积20xxkm2,耕地180.3万亩,20xx年总人口122.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3.28万人。
20xx年全县生产总值91.72亿元,其中农业产业产值38.61亿元,粮食总产量96.2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577元,财政收入2.1亿元。
一、关于前期工作
重点县三年建设方案在编制时注重与《灵璧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xx-20xx)》相衔接。目前,我县三年重点县建设任务已近扫尾,项目预期效益基本实现。
为确保重点县项目顺利实施,我县成立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以《规划》为依据,加强对全县涉水项目的审批、监管力度,凡涉水项目,必须经规划委员会审查批准方可立项;另外,我县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总算,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准则,以《规划》为依据,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平台,统筹不同渠道资金,整合不同部门的涉农、涉水项目,充分发挥各项目的最大效益。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以保障全县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工程配套改造和管护机制改革为手段,以各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整体推进战略,迅速提升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全方位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保障。
结合项目区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实际及群众治水的积极性,项目区的选择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工程措施和类型,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形成规模,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重点解决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
尊重、民办公助;组织农民参与工程规划、建设、运行、管护的全过程。
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形成与地方、各部门之间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
二、关于建设管理
(一)组织领导
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在县委、县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在全县广大干群的积极努力下才能顺利完成。这就需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领导和组织管理,为此,县成立了农田水利建设领导小组,水利局和财政局联合成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办公室,项目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适度超前安排。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研究、协调解决,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计划管理
灵璧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年度实施方案和标准文本严格按照三年建设方案和整体规划编制,各年度实际建设任务和地点与标准文本和上级有关部门实际批复的实施方案保持一致,个别变更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三)组织实施
灵璧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规划的实施,总体按照“完善除涝工程体系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安全;主攻灌溉工程,优先发展节水灌溉,建设旱涝保收田,合理开发水资源;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根据国家的有关和县级财力、项目区实际情况制定分期实施计划。
(四)质量管理
依据总体规划,认真做好各项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分年度编制实施方案,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配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参与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建设管理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水利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工程建设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努力提高工程质量。
加强建设管理,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严格立项审批程序。建设项目批准立项后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勘测和规划设计工作,报送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审查。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财务报账制、竣工验收制”,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验收管理办法等。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投资、进度的有效控制。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为此,县水利部门建立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程序、管理、验收方式、质量保证等各环节制度化。科学规划、精心设计、认真施工,不做花架子工程,不做形象工程,使每一处工程都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应有的效益。
(五)检查督导
建立健全检查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验收管理办法等。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地方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及时协调处理好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全县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局面,切实保障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县建设的顺利实施,确保按计划、按标准、按质量完成项目建设目标,发挥项目的预期效益。
(六)验收情况
我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严格按照国家和省项目验收有关规定组织验收,实行企业自验、县级初验、市级竣工验收、省级抽验的验收程序;同时,县水利、财政部门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定期邀请市县和政协委员对项目工程进行检查指导,确保工程质量。项目竣工决算后,都要通过审计部门的审计,确保资金效益和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七)宣传情况
项目建设投资、建设内容等信息在项目区向群众公开,同时通过标语、横幅、报纸、电台等方式向社会进行宣传报道,解决争取全社会对项目建设的理解和支持,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关于资金管理
我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资金管理实行财政报账制,在县财政局设立专户,对和省财政补助资金、县财政投入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拨付,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的稽查、审计和监察,确保资金安全。
建立健全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制,对各个环节都明确职责,分级负责,严格把关,厉行节约。严格杜绝挤占、挪用、滞留水利建设资金的行为,否则将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关于建后管护
(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
灵璧县决心扭转“重建轻管”现象,加大水利工程的管理力度,首先要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
在充分研究本地区本行业特点的情况下,逐步改革现行的水利设施管理,使之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责、权、利结合起来。按照水系实施分级管理,调动群管组织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把专管和群管相结合落到实处。
强化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大技术管理力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管理工作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和完善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理新方法。
强化水费征收力度,研究供水的价值规律,探索水费征收科学方法,使水利事业的投入与产出早日步入按成本核算的良性循环轨道。
在灌区成立用水者协会,让用水者参与用水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协会管理水平,使之真正成为资格、农民参与、自主运作、管理科学的民间组织,成为用水者与水管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二)加强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做好各类水利设施的日常检查观测和养护维修,使工程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或待机状态。
强化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先进的管理设备,使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三)继续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进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和发展机制。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群众“一事一议”自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偏大,落实难度大。
二是项目前期费用投入大,项目建设管理费用偏少,工程设计、监理加强管理方面受到。
三是工程建后运行管理方面群众意识还未完全转变,维护还需加强。
(二)几点建议
一是增加投资额度和比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亟待加强,建议各级继续加大投入,调整投资比例,加大省级以上财政的投入力度,减轻县以下地方财政压力,减少群众投劳折资比例,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紧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改善农村面貌。
三是建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费用方面能够参照基本建设项目按规定列入项目概算审批。
下一步,我县将加强已建工程的运行管理,进一步完善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