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阨的注音是:ㄇ一ㄥˊㄜˋ。
冥阨的拼音是:míng è。结构是:冥(上下结构)阨(左右结构)。基础解释是:亦作/'冥隘/'。亦作/'冥阸/'。古隘道名。即今河南省信阳县东南平靖关。为古九塞之一。与附近大隧﹑直辕二隘并为淮汉间兵争要害。引证解释是:⒈亦作“冥隘”。亦作“冥阸”。古隘道名。即今河南省信阳县东南平靖关。为古九塞之一。与附近大隧、直辕二隘并为淮汉间兵争要害。引《左传·定公四年》:“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阨。”杜预注:“三者,汉东之隘道。”《墨子·非攻中》:“古者吴闔閭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於冥隘之径,战於柏举。”《史记·魏世家》:“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阸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章炳麟《冥阸歌》:“苕苕古冥阸,一夫当梟棊。”。网络解释是:冥阨“冥阨”是出自《吕氏春秋·有始》中“山有九塞的大汾、冥阨、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句注、居庸”,东汉高诱注:“冥阨、荆阮、方城皆在楚”等历史记载。7、综合释义是:亦作“冥隘”。亦作“冥阸”。古隘道名。即今河南省信阳县东南平靖关。为古九塞之一。与附近大隧、直辕二隘并为淮汉间兵争要害。《左传·定公四年》:“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阨。”杜预注:“三者,汉东之隘道。”《墨子·非攻中》:“古者吴闔閭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於冥隘之径,战於柏举。”《史记·魏世家》:“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阸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章炳麟《冥阸歌》:“苕苕古冥阸,一夫当梟棊。”冥阨[míngè]。8、汉语大词典是:亦作“冥隘”。亦作“冥阸”。古隘道名。即今河南省信阳县东南平靖关。为古九塞之一。与附近大隧、直辕二隘并为淮汉间兵争要害。《左传·定公四年》:“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阨。”杜预注:“三者,汉东之隘道。”《墨子·非攻中》:“古者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于冥隘之径,战于柏举。”《史记·魏世家》:“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阸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章炳麟《冥阸歌》:“苕苕古冥阸,一夫当枭棋。”。9、其他释义是:1.亦作'冥隘'。亦作'冥阸'。2.古隘道名。即今河南省信阳县东南平靖关。为古九塞之一。与附近大隧﹑直辕二隘并为淮汉间兵争要害。
冥阨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冥阨详细内容】
亦作'冥隘'。亦作'冥阸'。古隘道名。即今河南省信阳县东南平靖关。为古九塞之一。与附近大隧﹑直辕二隘并为淮汉间兵争要害。
二、基础解释
亦作/'冥隘/'。亦作/'冥阸/'。古隘道名。即今河南省信阳县东南平靖关。为古九塞之一。与附近大隧﹑直辕二隘并为淮汉间兵争要害。
三、综合释义
亦作“冥隘”。亦作“冥阸”。古隘道名。即今河南省信阳县东南平靖关。为古九塞之一。与附近大隧、直辕二隘并为淮汉间兵争要害。《左传·定公四年》:“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阨。”杜预注:“三者,汉东之隘道。”《墨子·非攻中》:“古者吴闔閭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於冥隘之径,战於柏举。”《史记·魏世家》:“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阸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章炳麟《冥阸歌》:“苕苕古冥阸,一夫当梟棊。”冥阨[míngè]
四、其他释义
1.亦作'冥隘'。亦作'冥阸'。2.古隘道名。即今河南省信阳县东南平靖关。为古九塞之一。与附近大隧﹑直辕二隘并为淮汉间兵争要害。
五、关于冥阨的成语
六、关于冥阨的词语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