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法律事件主要有: 人的出生、死亡。 自然灾害。如风暴、洪水、地震等。 法律事件的意义: 法律事件:指能导致一定法律后果,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如出生、死亡、风暴、洪水、地震等。这些事件都能在法律上导致一定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例如人的死亡引起财产继承关系的产生和婚姻关系的消灭等的法律事实。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十三条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第十五条 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第3种观点: 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的区别是:1、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2、法律事件具有客观性,不以自然灾害、战争等意志为转移;3、法律行为是主观的,人的意志可以干预,比如签订合同,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且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事实。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一类,可划分为绝对事件和相对事件。绝对事件不是由人们的行为而是由某种自然原因引起的。例如:人的自然死亡与出生、时间的流逝等自发性质的现象。相对事件是由人们的行为引起的,但它的出现在该法律关系中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例如:国家银行利率。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是:(1)要素不同,发生效力的依据不同,本质不同。法律行为是指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行为);(2)事实行为是指直接根据当事人行为结果的事实,随即自然而然地发生法定效果的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第1种观点: 法律事实和法律事件的区别如下:1、概念不同;法律事件,是法律事实的一种。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事件可以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种。社会事件有政变,示威,战争等,自然事件有自然灾害、人的自然出生和死亡等。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2、定义不同;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事件一般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一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第一百三十四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
第2种观点: 可以成为法律事实的有死亡事件、人的行为、不可抗力、自然灾害。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只有当这种假定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们才有可能依据法律规范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和消灭。法律事实,是依法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而行为有可以具体分为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事实行为又可分为合法事实行为和非法事实行为。法律事实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以下不同的分类:1、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行为既包括作为,也包括不作为,还可以分为善意行为与恶意行为;2、依据法律关系的产生是否要求某种现象存在或不存在,法律事实又可以分为肯定性法律事实与否定性法律事实,肯定性法律事实是指依据法律某事实出现时,才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事实;3、从法律关系演变所依据的数量,可以将法律事实分为单一法律事实与法律事实构成;4、从法官认定事实是否需要进行鉴定来看,法律事实分为鉴定认定的事实与非鉴定认定的事实。法律事实的特征如下:1、客观实在性;2、规范性事实;3、具体事实;4、认定事实;5、法律事实;6、制度性事实;7、主观性事实。【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事件为法律事实中的一类。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制定本法。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